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辩致胜的战略战术是变幻无穷的,有时面对振振有词、攻势凌厉的对手,不妨暂避其锋芒,采用守拙之术,故作糊涂,麻痹对方,虚与周旋,化解攻势,并乘隙反击,出奇制胜.这就是论辩技法中的“以拙胜巧”法。古典兵法《三十六计》中把这种计谋叫着“假痴不癫”.其解语云:“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是宁可装作糊涂不行动,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象雷电在冬季蓄而未发一样。这种战术的诀窍在于“寓聪明于糊涂,以笨拙胜巧智。”用以指导舌战,实为一种高明的技法。例如,第一…  相似文献   

2.
论辩中的“投其所好”术□黄中建论辩是参辩双方的一种逆向抗衡,而这种抗衡往往针锋相对,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论辩的胜利,不妨另辟蹊径,变逆为顺,采用一种“投其所好”的战术,从顺向的角度,向对方发起一场心理攻势,在顺的过程中化解对方的攻势,发现对方...  相似文献   

3.
王晔 《现代交际》2012,(11):31+30
《诗经》中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情诗在表现技法上通过以实出虚、结尾留白的方法体现出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之美,又通过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呈现方式的叙事,令诗歌表现出叙事方法多样之美.  相似文献   

4.
论辩如同搏击,也应讲究策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讲,要战胜敌方应“批亢捣虚”。这里的“批”是抓住的意思,“亢”就是咽喉,“捣”就是攻打,“虚”指敌方的虚弱之处。整句话的意思是:抓住敌方的咽喉要害,痛击他的虚弱之处。这种战术用之于论辩,是指在论辩中不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不在实例或表达上争论不休,对对方提出的许多理由和根据也不做面面俱到的逐条驳斥,而是善于抓住对方立论的关键问题来分析,在反驳时应集中火力猛攻这关键点、要害处,一击致对方于死地。这就  相似文献   

5.
论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战机。“先发制人”要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后发制人”则宜静待战机,乘隙而攻。因为收回的拳头,正是为了更有力的一击。我国古典军事论著中关于“后发制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苟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百战奇法·后战》:“凡战,若敌行阵整而且税,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回:‘后于人以待其衰。’”励子兵法》中也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避其锐气,击其精归。”这些论述都准确地体现了“后发制人”的谋略思想。这种军…  相似文献   

6.
论辩中以圈套误敌的技法很多.“隐含藏机”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在问话中隐含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要求对方回答问题,诚而达到制服只了方的目的。这种技法实际上是逻辑上的“隐含判断”在论辩中的运用。所谓“隐含判断”,就是指隐含在别的语句中的判断。所谓“隐”就是隐而不显,未曾明受的意思;所谓“含”是指个依赖十别的条件‘而确实存在于某一语句或某一判断中的意思、说白了.隐含判断就是指“言外之首”、“弦外之音”。在论辩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可以把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隐含在问题之中,巧设权谋,引敌人勃,以此达到论辩的…  相似文献   

7.
先取共识后析异同──“共识推论”的论辩技法黄中建在论辩中,当双方观点尖锐对立,相持不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共识推论”的技法来取得突破论辩僵局、战胜对方的效果,所谓“共识推论”是指在论辩双方都共同承认和接受某一观点或理论的的提...  相似文献   

8.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颇受争议的一篇。关于《河伯》篇的祀主问题,历来学者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楚邦水神”等几种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9.
俗语叫日酒装新瓶”,比喻事物的名称和外表虽已改变,然而实质未变,还是老一套。作为论辩技法,叫日酒新瓶”法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此法指的是在论辩中,面对论敌对自己的反攻,表面上退让一步,而实际上以假掩真,以虚蔽实,采用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对论敌作进一步的嘲讽和椰榆。例如,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在表演时说:“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旅馆老板知道了这件事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低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当好朋友告诉侯波这件事时,侯波决定用一种奇特的办法来发表…  相似文献   

10.
说辩中的哀兵战术黄中建说辩中的“哀兵战术”是一种诉诸怜悯的攻心战术。这是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都会用这种怜悯之心来将心比心,同时,也能使对方产生优越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请求。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哀兵战术”作为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论辩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对抗,在许多时候,以硬碰硬,针锋相对,却常常是两败俱伤,达不到明辩是非,以理服人的目的,往往还伤了各气。善辩者往往极力避开不利条件下的正面冲突,柔化锋芒,巧妙周旋,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从而折服对手。这就是论辩中的“柔胜术”。“柔胜术”历来为兵家所推崇,也是舌战中的常规武器。“柔”与“刚”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带证关系.“柔”相对细O”而言,有其独到之处,刚强之物,形可碎而不可变,坚而不初,强而易碎;而柔软之物,随势变形,柔而财长久,软而有韧性.在论带中,有时避强守柔,看似怯弱,实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军事理论很讲究战争中“顺”与“逆”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九地篇》讲:“为兵之事,在于顺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这一谋略要求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把敌人的行动引向极端,使它出现错误,然后再集中力量乘机攻击。《兵经百篇·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然后取逆势而图之。在这里顺敌是为了制敌,而逆势又是借助顺势,顺逆相生,灵活机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论辩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这种“顺逆战术”,通过对顺势逆势的巧妙安排,使顺…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然而,在语言对抗激烈的论辩中,总有一些底气不足而辩风拙劣的论辩者却偏偏要抓住你的“短处”来做文章,并以此作为“杀手锏”,必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面对这种情况,无言以对,自认晦气,正中对方下怀,只会助长对方气焰;而暴跳如雷,大光其火,不仅无济于事,还暴露了你修养太差,也易失去旁听者的同情。其实,在论辩中,对方揭你的短并不可怕,也并非无法克制,只要你掌握了以下技巧,就一定能有效地反击对方的揭短伎俩,说不定还能以此为突破口后发制人呢。 先承后转 以退为进 金无赤足,人无…  相似文献   

14.
森木 《老年世界》2010,(8):38-38
“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足与否关系到人的衰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存亡。闭目养神就是要养住五脏六腑之精气,是养生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收效明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挚友张鹄     
彭复旦 《老年人》2008,(2):24-24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南日报》上刊登过一篇名为《“小”字不小》的赏析文章。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或语句中“小”的剖析,揭示出“小”,虽物之微者,但它却能示以高度,表现距离,显示精神,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字其实不小!  相似文献   

16.
一、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孙子兵法.军争篇》里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冶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要用调动、控制、消耗或拖垮敌人的办法来消灭敌人。在接近自己部队的战场等待远道而来的敌人,用安逸休整来对付疲于奔命之敌,如此可大大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孙子兵法.虚实篇》里,也有这样一段话:“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要想方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兵法论述的是敌我之间的态势。简单地说,以近待远,  相似文献   

17.
论辩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通过口辩,阐明己见,为明辩是非而施展攻守对策的交际活动。田庸讳言,论辩就意味着某种对立。在论辩中,答辩的一方仿照对方的逻辑或语言形式创造出与之类似的话语来回敬对方,这种答辩方式我们称作仿效式答辩。一、仿效式答辩的类型仿效式答辩根据语气的不同,可分为反问式和陈述式两种。反问式答辩。就是针对对方的提问,答辩者提出一个类似的疑问质问对方,以问代答,以问制问。例如:(?)有三藏法师,父本胡商,虽生于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帛书《衷》篇自篇题确立以来,因紧接篇名后表示字数的“二千”之语与实际字数不合,多遭人非议。然“二千”或确是表示《衷》篇的字数。依古书成书情况,结合《衷》篇的结构,其内容可能来源于多篇文章,《衷》篇作者在围绕“衷”之主旨选定的内容时并没有赘余部分,而抄者非作者本人,在摘录时将紧接其后的原篇内容一并抄下,计数则仍据作者选定内容.故其篇尾仍提二千。  相似文献   

19.
论辩中,为了强化己方辩旨,或者驳倒对方论点,有时也可以在“细听”和“慎思”中抓住对方某一辩意,或正借、或反借,构势全篇,使整个辩论过程始终在我方意旨下进行。当然,这种“发展”应该随着对方的思路论断,随时“申明”己方辩旨,并以“反牵对方的鼻子”、发展、揭示我方主旨为高妙。这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一种论辩技巧:借意发展。王若飞被捕入狱后,积极宣传革命道理,使很多人觉悟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防止王若飞的“赤化”,就弄来一个在旧军队中当过排长的姓张的“抢劫犯”,和上若飞关在一个囚室。这个“结伙抢劫,杀人越货”…  相似文献   

20.
赵成志 《老人世界》2008,(11):40-40
虚实变化。景物与景物之间如果没有虚实变化,莞墨容易打架,层次不清。故山水画创作中常用主体实(墨色浓)客体虚(墨色淡)来表现宾主关系,以便主题更加突出。当然,也有采用主体虚客体实的方法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