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力之美──“七月”诗派综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底,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1]中,对诗人田间的这部著名诗集,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内容怎样获得了恰恰相应的,美学上的力学的表现,虽然还是情绪的意力尚嫌不够的表现”。抗战的“社会学的内容”与相应的美学的、力学的表现形式的统一,是田间,也是包括胡风、田间,以及阿垅、鲁藜、冀、孙钿、绿原、牛汉、化铁等诗人的整个“七月”诗派相对一致的美学追求。“情绪的意力”的美──力之美,可以说是“七月”诗派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诗意论:“由兴奋达到了沉炼”力之美首先是“热”力之美,热情…  相似文献   

2.
“七月诗派”是经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以及《七月诗丛》等为中心而形成的一支诗歌流派。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为新诗的发展谱写下战斗的篇章。(一) “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中心内容。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的第一义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的行动全部”,为此必须“更直接地和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他强调诗人人格与风格一致性,只有先做“向前突击的精神战士”,才能做民族解放的歌手。当年“七月派”诗人的实践大体和胡风的倡导相适  相似文献   

3.
七月诗派是一个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同步前进的诗歌流派,不但创作了大量的史诗般的作品,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睿智的诗学主张.七月诗派认为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具有决定作用,肯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同时又强调诗人不应仅仅停留在生活表面,而应深入生活内部,感受、把握、拥有生活,过滤生活中的艺术美质,这样才能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本文对这两个诗派创作中的同与异作了初步的比较,指出"七月"诗派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达到主客观的密切融和;"九叶"诗派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相似文献   

5.
七月诗派在抗战诗坛上异常活跃,不但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作品,而且在诗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七月诗论.其中"生活一元说"是七月诗论的基石,它主要包括"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诗应该吐出时代的呼吸"以及"人底完成才是诗底完成"等几层含意.  相似文献   

6.
卓光平 《东方论坛》2011,(2):99-104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七月诗派"的活动一直与广西桂林的抗战诗坛息息相关。一方面以艾青、胡风、彭燕郊、郑思、邹荻帆、钟瑄等"七月诗派"诗人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团结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七月诗派"年轻诗人,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抗战诗歌运动;另一方面,他们在广西桂林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以及文学活动强化了"七月诗派"作为一个统一的抗战诗歌流派的存在,也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整体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大作家都是人类灵魂的雕塑者,正象巴金所说:“真正作家的功用应该像是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的灵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曹雪芹等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文学大师。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的形成,都起了重大作用和影响。中国现代国民心理性格已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心理性格的改变与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的作品影响不无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个人的面子工程和国家的面子工程去韩国之前,有个老同学给我发来短信,“别在脸上动刀,否则回来扁你。”韩国整容业的发达,已经在韩剧中并不讳言自己整容的各路女星以及一干为整容趋之若鹜赴韩国,回家后变漂亮的中国明星的共同努力下,在国人心中牢牢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0.
“九叶诗派”的作品表现了40年代的个人、民族和时代精神,它以长远丰富的继承性、借鉴性和艺术革命,上承李金发、戴望舒以来的现代诗派的传统,下启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并与西方现代诗派呈同步发展的趋势,成为我国新文学及世界文学极其宝贵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所谓“盛唐边塞诗派”,按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理解,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主,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盛唐时期以写边塞题材而著称的一群诗人。笔者认为,用“边塞”来划分这一派别,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湖畔”诗派与儿童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畔”诗派以其爱情诗和抒情小诗闻名于现代诗坛,而其作品中总是洋溢着雅趣天然的“童心”美。本文试图从这一美学风格的产生原因、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其历史价值等三方面,论述“湖畔”诗派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上四十年代后期,在中国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流派。这就是以九位艺术观点与风格都比较相近的年轻诗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九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公开打出  相似文献   

14.
桐城诗派在清代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其诗论别出机杼,取精用宏,详赡而简易,典雅而精凿,颇多创获,独具特色,对清诗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对桐城诗派的“神”论,从神的审美意义、神似、感兴、神与味几方面进行考察,加深对桐城诗派的了解,揭示这一诗论对古典诗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辉英在创作现代长篇小说时,分别以历史性、现实性、哲理性的方式建构了《万宝山》《松花江上》《雾都》三部小说,表现出多元的创作面向与审美品质。《万宝山》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在追求历史性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理想化虚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松花江上》再现了农村生活固有的复杂性,真实呈现了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错综交葛,以及艰难复杂的斗争形势。《雾都》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民转向市民,文本中的论述多于叙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经验,是一部理性化的哲理文本。小说表现的广度与深度,都为现代小说注入了别样的新质。  相似文献   

16.
炎热的七月,与一帮文友闲坐阳台纳凉聊天,竟聊出一大堆"七"数趣话,大家对"七"这个冷僻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有些人在选择车牌、电话号码等,大都对"七"冷眼看待。其实,对"七"的恐惧与漠视是一种偏  相似文献   

17.
著名军旅作家高玉宝,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勤奋耕耘,著书立说,离休后不辞辛劳宣传革命理想,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短篇小说编入中小学课本,教育了几代人。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人文世界一个巨大存在,关于鲁迅的形象和印象,接触过鲁迅的作家及文化人有过不计其数的回忆和记述,比如“矮”、“黑”、“瘦”、“老”、“穷”、“病弱”、“邋遢”、“冷”、“酷”、“有时很爱笑”等,打捞历史深处外人对于鲁迅形象的印象描绘,可以探察出鲁迅内在、深在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批评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不问兴致”。本文从“兴致”的内蕴、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多中坚的有关论说及创作实际出发,进行辨说。作者的结论是:“有兴致,确实是江西诗派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试论韩孟诗派之“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怪”是韩孟诗派的重要审美追求。其“怪”之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取丑入诗——以“丑”语动人;异思怪想——以怪异惊人;直言真语——以真率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