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晓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46-47,59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将副名组合中"名"的类型归纳为光杆名词、"名词+后缀"、"数量词+名词"和"性质形容词+名词"四种形式。对副名组合中"名"的形式分析表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存在理据在于这些"名"与副词有着语义上的选择关系,此项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语言规范化和语言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语义指向问题是语义研究的重点之一,汉语的定、状、补语的语义有指向其中心语和指向其他句子成分两种情况。后一种情况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语法角度讲,它是符合规范的;从修辞角度讲,它具有特殊的表述效果。 相似文献
3.
并无论演化出方式副词、范围副词还是语气副词,其根源均在于其本义:方式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最终能演化出独特的语气副词,其根源仍在其本义———由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性,这个语义基因的突显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5.
“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在句子中处于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分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性句法框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这一偏离搭配现象存在的修辞语用条件表现为:一是这一句法框架为“程度副词”与“专有名词”的偏离搭配提供了一个句法结构合理化的依据;二是“专有名词”应具有形容词性语义特征。“程度副词”、“专有名词”相互之间具有搭配选择限制条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的语义内容具有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对《全唐诗》中总括范围副词的探讨研究,一方面探析了《全唐诗》中此类副词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探析了这一时期此类副词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语义指向分析法迎合汉语语法特点凸显出了研究优势,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语义指向分析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理解句义,明晰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文提出了语义指向分析在具体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希望对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居延汉简为屯戍记录,簿籍类文书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材料的性质相适应,居延汉简出现了很多统括性范围副词。这类副词共有20个,有的是承袭先秦汉语而来的,有的是汉代新产生的;其中"往往、大凡、最凡、与此、并"等统括性范围副词的用法较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贾义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2):58-61
一般的语法书和教科书在谈到副词的语法特征时都指出,副词一般都不修饰名词,并且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划分谓词和名词的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和口语意味比较浓厚的书面语作品中"程度副词+名词"的现象时有出现。特别是"很阳光"、"很绅士"这样的"程度副词+名词"的新用法似乎一夜之间异军突起,广为流传。这个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就存在很大争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文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粗鄙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3.
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简单透析。指出该结构的语法功能、语义规约及语用价值,最后对这一结构的广泛使用从认识上作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14.
盛继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6):42-44
在考察了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来源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带有副词“可”的现代汉语语料做了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强调义]是“可”的核心语义,至于“加强肯定、夸大程度、提示、辩驳、如愿、对比(有文章称之为转折)和反诘”等一些语义,皆可以看作“可”的强调义在不同语境中,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延伸或侧重所衍生出的新的语境语义。 相似文献
15.
形式语义学的主要理论有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述理论、情境语义学和类型逻辑语法,这些理论基于各自不同的侧重对自然语言语义展开了研究.从形式语义学角度分析汉语语义,汉语灵活语序的语义问题以及汉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等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
"NP1NP2地VP"结构中做状语的多项式NP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角色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并且对结构中标记词"地"的隐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多项式NP之所以能做状语,其背后有一定的语用动因,有其一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喜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50-51
黑龙江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与普通话相比极具地方特色,有其自己的语法特点和表达作用。本文对黑龙江方言中的几个“很”类程度副词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其语义基础及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副词“才”表示“方始”,即在某个时间点,某个事件从无到有。强调事件在这个时间点而不是这个时间点之前实现,并且,从事件实现到说话时的时间段相对较短。当客观时间量在句子中出现,“才”进一步虚化表达主观量:前指表达主观大量,后指表达主观小量。“T才P”是限制条件的肯定P,这个条件就是T,用于肯定句可以用转折来表示,而条件之外则不能肯定P。名词语进入“才 名词语”这一句法格式的条件是:名词本身有明显的序列推移性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能进入某个排序中。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相似文献
20.
翁颖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6):112-115
本文以AA式形容词即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特征分析为切入口,对AA式形容词进行了次范畴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小类AA式形容词在S A V O句式中作状语时的语义指向问题,进而探讨了语义指向分歧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