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1,(42):11-11
在中国“官场风水学”并非新鲜事物。多位风水师都认为.官员信奉风水的情况非常普遍。风水师与官场政治的结合.是大陆新一轮风水盛行的最大特点。二者的相互依赖.成为大陆风水业的“潜规则”。10月25日出版的《凤凰周刊》援引2006年一项对17个省区市900名县处级官员的调查显示.“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信”风水的官员,  相似文献   

2.
沈栖 《领导文萃》2011,(20):61-62
若要官场干净,先得官员手脚干净。试想:官员贪污受贿盛行,官场还会是一方“净土”么?即使所谓的“小节”,按官员“政治洁癖”的要求,一俟被曝光,也是逃脱不了“下课”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城市深圳,如今再次站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其最新表现在一场针对庸官的“责任风暴”,痛击官场流行病,直指官场“潜规则”,令全市官员哗然,让举国公众称道。  相似文献   

4.
程延 《决策探索》2004,(7):22-23
当前.一些官员傍大款、傍黑帮、傍明星.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代表、委员们严厉批评了少数官员的“三傍”行为,纷纷提议狠刹官场“三傍”歪风,严惩官员腐败行为。让我们看一看一些官员的“三傍”丑恶。  相似文献   

5.
《决策探索》2008,(19):32-33
“最近系列官员被免职,都是由公共事故频发造成,从而出现了个问责高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说,系列的官员问责,对目前中国官场冲击相当大。  相似文献   

6.
孙显炬 《决策探索》2010,(15):45-45
近年来,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在选拔干部时,已明确把博士学历作为一个优势条件。然而,这一原本体现国家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的良好举措,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走了形、变了味,进而出现了“官员博士大跃进”的浮躁之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采取的“行政型管理”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必须引进另一种管理模式来制约甚至取代。通过在高校推行“学术型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行政型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提升中国高校的学术内涵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8.
李松 《领导文萃》2010,(7):39-41
<正>被疑与高校"利益互换"多方信息显示,大多数高校领导非常赞同有学术成果的官员到高校兼职。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通过这些党政官员的言传身教,可使学生得到更多来自实际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张新实 《决策探索》2009,(11):84-84
“官场”与“企业”之间原本链接比较自然,“官员”与“企业家”之间原本流动比较顺畅。派一些优秀机关干部到企业任职,搞活了企业成为佳话。机关从企业看好的苗子,直接抽人就进了机关。  相似文献   

10.
逼良为寇     
现在想来,“陋规”这两个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方面,它是“陋”穴腐败雪,另一方面,它又是“规”穴常规雪。事实上至少在明清两代,陋规已成为官场中一种“常规性腐败”。即便一些比较正派、尚有天良的官员,尽管内心深处很不以为然,也不得不照此办理。能不在“耗羡”之外再加摊派,或不在“规礼”之外再出新招,便已是“爱民如子”、“体贴下官”,火耗、米耗和各种规礼则还是要收的。因此我们便很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芽有人说,这是给逼出来的。这话并非没有道理。我们知道,官场陋规,主要盛行于明清,而明清两代,则是官员俸禄最低的时期。县长…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0,(23):23-23
最近.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发生了一场“官场地震”:6名官员在县人大常委会和县委组织部的联合考评中不过关.被摘“乌纱帽”。  相似文献   

12.
高校“去行政化”是高校改革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两会”的召开再次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结合文献分析与实践经验笔者以为大学“去行政化”首先要秉承“学术自由”、“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理念,其次要以参与型管理模式为高校教学活动的载体,本着公平效率统一的原则进行学生参与,在大学中勇于去除陋习,为崇尚学术、创新管理的理想大学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程延 《决策探索》2005,(7):36-38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惩治腐败官员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近年来官场上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亚腐败”。它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是一段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亚腐败”是一些党政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这种现象在官场十分普遍,主要表现有“十大病状”。  相似文献   

14.
官员在官场中的地位高低,决定了其所食俸禄几何。中国历朝历代主其事者很少有忘了过问官员俸禄这一项。可见,给官员多少钱,确实是国家政治领域里,一个不好随便忽视的问题。 “俸”、“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俸”指月俸,按月发放;“禄”指岁禄,按年发放。中国传统以来,俸禄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官场有句顺口溜,叫做"跟对人,办对事,说对话"。这是官场很经典的一句话,可以称得上官场潜规则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三个短句的排序还说明,"跟对人"比"办对事"更重要。现实可能有些官员会发现,身边很多老实人,事儿是办对了,可是因为没有“跟对人”,总是仕途不得志,郁郁寡欢,还真应了那句,“跟对人”比“办对事”重要。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跟对人”的官场文化呢?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本土化是在“中心——边缘”这样的国际学术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学者所发起的,可是极端的本土化竭尽全力将纷繁复杂的本土状况建构成与西方对立的一种文化类型,凸显其差异性,正强化了“中心——边缘”这样二元对立的格局,因此有可能导致狭隘的学术民族主义。极端的本土化在解除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可能会形成新的“本土化霸权”。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为官一任”,本该一心一意促发展、惠民生。但记者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多地采访发现,近些年一些
  官员热衷于在官职之外,再将自己“运作”成一个画家、书法家、作家、摄影家、发明家、教育家、音乐家、评论家、“意见领袖”甚至院士。其“操作”手法,则是利用手中权力玩书画艺术、出各种“专著”、发学术文章、开名人讲座、当兼职教授、读挂名博士、拿发明专利、充网络名人等。在学界、艺术界一些领域,“专业成就”让位于“体制地位”,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上台面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09,(18):33-35
更忧心的是,许多学术丑闻,几乎都不是高校制度化纠察和学术机制发现的,而是依靠网络监督,借互联网这个“隐形的翅膀”才大白于天下的。  相似文献   

19.
王垚 《决策探索》2011,(7):71-71
公众关注张翕飞的“高调退贿”,源于其行为佐证了公众对官员普遍接受贿赂的看法,用张翕飞的话说,送礼是官场潜规则。这一事件出来后,我们不知道张翕飞仕途将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调退贿”对于盐城官场来说震动必定不小。而无论震动多大,也不论张的结局如何,潜规则依旧不会发生变化,退贿特别是高调的退贿不会被普遍效仿。  相似文献   

20.
创建和谐社会与“仇官”现象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代“仇官”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在官员和民众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如何加大官场的治理力度是当今政府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