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望舒的诗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1.其诗与时代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2.其诗感情真挚,动人心弦;3.其诗能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赠答诗至魏晋始为昌盛,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建安文士集团所作赠答诗,属于承接传统期,显得风流慷慨;正始文士集团之赠答诗,属于创变时期,自是迷茫彷徨;西晋金谷园文士集团之赠答诗,属于赠答诗最繁荣之时期,体现出华靡铺张的特点;东晋兰亭文士集团之赠答诗,属于转型时期,重在体玄悟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多种角度来考察清季宋诗运动的理论意义,由此探寻古典诗学重要特征。认为,宋诗运动选择了富有变化的活性的宋诗诗艺体系既是古典诗学的更新,又是古典诗学的凝聚。其诗论深濡封建义理诗教,操握古典诗艺法式;追求脱俗人格,表现诗美本色;顺应诗歌的表现惯例,又力求诗艺的通变创新;学古以丰富养份,读书以修炼诗式,建构起“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理论框架,体现了集人品与艺品、才情与学理、唐诗与宋诗、诗歌与散文为一体的美学意趣。  相似文献   

4.
诗歌盛于李唐,而女子传将极少,因《全唐诗》赖以存名的女性诗人中,享有盛誉的多系女冠。如李冶、鱼玄机,被誉为“万里桥边女校书”的才媛薛涛,《全唐诗》小传也称其“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女冠占擅一代诗坛风骚,这种颇为奇殊的现象,在女性文学史上也属瞩目。本文将通过对唐代社会风尚、文化背景和女冠这一特殊阶层生活习俗、传世作品的考释论述道教对女冠诗风的影响和女冠诗人在中国女性史上的意义。一、道教为跨逾诗教门阃提供避风港中国的诗教历来比较重视伦理学规范和诗歌的社会功用。《诗大序》把《…  相似文献   

5.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的角度,而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诗歌审美理论的探索,也就是以文人诗的传统为诗教。叶嘉莹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诗词的创作、评赏以及审美理论探索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故其诗教的性质,似应属第二阶段,即文人诗传统的诗教才是。然而先生的诗教内涵并不以此为限,而是也斟酌吸收了前一阶段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并且既凸显又深化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从孔子侧重于作人、悟理方面的"兴",深入到情意领域的兴发感动之力与美。因此先生的诗教特色,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提炼出诗歌中兴发感动生生不已生命力量,作为其诗教的核心,并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美学理论的探索为其诗教展演的舞台,可说是前后两阶段诗教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齐梁是中国古典送别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本阶段送别诗在魏晋的基础上发生了体式上的新变:从魏晋多章组诗结构向单篇短制转变;五言送别诗取代四言之制,并出现了七言送别诗与乐府送别诗的创新;联句诗也从宫庭台阁的帝王僚吏附和应酬渗入送别领域,形成了联句送别诗;送别诗称题也与魏晋有了很大的变化,送别意图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7.
论诗教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形态刘怀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教的影响几乎是无孔不入的。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诗教与儒家诗教作为同一概念加以使用,而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事实上儒家诗教并非凭空产生,它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只是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对事物...  相似文献   

8.
汉初文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刘怀荣《诗经》、楚辞的创作实践和儒家《诗》教在先秦时代的盛行构成了汉初文学思想的两大先在前提,并决定了其基本的发展方向。《礼记》对乐教和《诗》教的总结、三家诗对《诗》教伦理精神的发扬及汉初楚歌和骚赋作者对楚骚艺术精神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没有"语文"的说法,但有诗教"文教"之说.其涵义与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相近.孔子是"诗教"的创始人,建构了一个美丽的诗教理论系统,建筑了一条宇宙感悟式审美路径,设计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诗教过程,提倡不言式、对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孟子是诗教理论的发展者和践行者.建构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设计了回归学习者主体的"知言养气"范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着重视诗教的优良教育传统。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提出“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的倡议,是 激活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仍然具有顽强的生 命力,其“兴观群怨”的教育作用,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呼唤着诗教,古 典诗词的丰富底蕴,可以全方位地弥补大学生知识、精神、心理、艺术的缺失,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五 大素质”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左传》用《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史书《左传》,记载了大量的时人引《诗》赋《诗》的实例,由此揭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用《诗》之风起始兴衰的流变过程;(2)用《诗》之风广布深入的社会渗透;(3)断章取义用《诗》方法在春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挥:不仅断章随意,而且取义灵活;(4)《诗》在春秋的社会功用,除去人们熟知的作为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外,更多的是把《诗》作为治国之道、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先王的法令制度来使用,即以《诗》为史,以《诗》为礼,甚至以《诗》为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春雪亭诗话》是清人徐熊飞所编写的以“记人事”为主,兼有评诗的著作。该诗话有三个特色:以委婉平实的方法阐述其主张;以具体生动的诗作诗事来证明其观点;以对身边人事的记叙来编写。该诗话虽非一流,但自有特色,研究者寡。因此,该文为诗话研究作了补缺工作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的山水田园景物诗,总体上表现出清拔旷远之美。其内容包括三类:其一,身在世途,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欣赏;其二,归隐息机,体味田园风光;其三,亲近释道,寻幽访逸,寄情山水。这些诗“清不减贾岛,润更过之”,在“清”中又自有特色:清中有明丽鲜媚,故而不寒瘦;静中有生机活力,故而不死寂。  相似文献   

14.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冷峻是元代士大夫抒写压抑怨怒情怀与批判社会黑暗的散曲作品的主要艺术风格,它表现了迥异于传统诗教的温柔敦厚的另一种艺术精神与审美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外旷达而内怨怒的情感内容,严厉而冷静的思想性格,以及深刻辛辣的批判态度;而讽刺则是其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诗教观,是黄节学术思想的核心。他的诗教观萌发于少年蒙教之时,并深受岭学之影响,而后在时局的变动和内心的激荡中,终于成形,并集中的体现在其《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一文中。黄节的诗教观不仅体现了他以诗歌为教化的信念,更反映出中国近代学者希冀借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以救国济民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谁解其中味     
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古诗教学与欣赏的关键在于要品出和传达出诗的韵味来。为此,就要:知人论世,博学多闻;不炒现饭,立足于新;紧扣诗眼,咀嚼生味;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诗被我们遗弃在荒漠里,无人问津。教材中选录的诗歌很少,据统计,原教材一二年级共选阅读篇目110余篇,而儿童诗仅占阅读总篇目的15%;教师对诗歌教学更是敬畏有加,“诗难教啊!”一度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更不敢涉足诗歌写作教学了。  相似文献   

19.
明代以来,女性写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思考女性写作的历史、构建女性写作传统成为清前期闺秀面临的最重要的文化课题。女性"婉媚"之特征使得清人首先从女性与词的关系上认识女性文学,试图攀附"花间"传统来奖掖女性写作,但这条道路却因过于强调歌舞侑觞,而将女性写作置于严肃的文学史传统之外。在康熙朝中期之后,随着重视外在伦理对私人情感的平衡成为了女性写作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女作家渐渐脱离对《花间》的攀附,转从儒家"诗教"传统中寻找女性写作的源头。盛清女性写作向"诗教"的归返,并非倒退,而是女性写作新质素的增加,新意识的构建。清代女性也正由此渐渐开辟出一条更富于现实性与审美性,也更富于瞻望与创造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毛诗》的大、小序,是汉儒传承的周代诗教时代的经典文本。周代诗教是礼乐的实际应用,其声歌之学中原本包含义理的部分。汉代《诗经》礼乐功能失落,《诗》学缩小为以义理为宗的经学,但其解诗系统仍传自诗教时代。《毛诗》在这方面的价值最高。《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的成因,正在于其是对诗教时代诗学的传承,其理论文本是六义之学的浓缩,不仅对诗教时代的群体诗学的原则作了高度的概括,而且也奠定了后世个体诗学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在《诗经》学还是一般的诗歌理论方面,都具有后世所无法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