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4.
临川"四梦"的问世,为中国戏曲演剧思维带来新变,产生了始料不及的深远影响.系统探讨这一演剧变革,对于全面总结作为戏剧家的汤显祖对我国戏曲发展的全部贡献,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拟从中国戏曲舞台演剧结构这一视角,对"四梦"进行整体观照,在文学价值、演剧形态、梦幻效应及心理开掘等诸多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的所有戏剧作品皆有征引《诗经》的现象,从中可见,他对"《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汤显祖认同"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但更强调"不愚",通过《牡丹亭》中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的情节设计,剥落了《诗经》的伦理附会,还其"性情之响"的本真面貌,由此塑造了聪慧学习者的形象。"临川四梦"在受教效果上强调性别差异:肯定女子的诚挚、知行合一,批判男性的虚伪、心口不一,从而提出思想变革的要求。汤显祖的"《诗》教"思想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明代中后期"新人文思潮"崛起、论《诗》风气转变等有较大关联,亦为晚明文化生态相互作用之例证。 相似文献
6.
"临川四梦"中纪梦方式的运作,具有强烈的主动意识,执著的创新实践,也具有很纯熟的把握功力.幻梦特色之一构造独立的戏剧世界,提升戏剧的社会功用.特色之二多梦的生活多梦的戏,戏里戏外通用的表达方式.特色之三梦中之情是真情,梦是情的演绎和外化.特色之四注重戏剧主体,注重意趣神色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作为明代中后期的戏曲作家,他的思想有同时代人的特点--儒、释、道三者合一;但是这三者在他身上无法融合在一起,而是随时叠现,这也是与当时文人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在看他的"临川四梦"的时候,会发现作品中有很多矛盾之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蒙元时期佛道四次辩论,分别发生在蒙哥汗统治时期的1255、1256、1258年和忽必烈在位时的至元十八年.在蒙元政府的支持下,佛教在四次辩论中打败了道教并最终成为帝国的国家宗教.蒙元政府主持召开辩论的深层目的在于甄别各教优劣、遏制全真教过快膨胀和巩固藏传佛教国家宗教之地位,从中可以看出其制定宗教政策的原则是宗教必须有助于而不能威胁到其统治,考虑境内民族成分和统治区域的变化,要符合蒙元王朝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国策. 相似文献
9.
郑亚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25-130
作为泉州府一代乡贤之首的欧阳詹,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他的儒生身份、儒学修养和对闽越儒学的促进和贡献,笔者认为欧阳詹的身上,儒释道三者是纠结在一起的,有儒外释内的倾向,从而构建了欧阳詹相对复杂又与时代思潮相吻合的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道、佛角度窥探李煜的文学思想,是以往研究所未见的。本文认为,李煜文学思想有很浓的道、佛成分。但它们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李煜的生命旅程中有一个培植、萌发过程,而且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李煜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结合其作品,采用细读法和心理动力学方法,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和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1.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会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总会发生碰撞、争讦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 ,遭受到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压制、排斥进而销声匿迹 ,或者外来文化借助强力冲击传统文化并进而消灭传统文化 ,这两种极端的例子也并非绝无仅有 ,但更多的情形则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乃至相互吸收对方营养、改变自身内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从而将外来文化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 ,成为新的历… 相似文献
12.
谢柏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5)
汤显祖的四大名剧,展示出“至情”的世界观,其理论源于泰州学派,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其业师罗汝芬、师友达观和尚、思想家李贽对他有深刻影响。《牡丹亭》艺术成就最高,是一部复合戏,有特殊的文化警示意义,与《紫钗记》同属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汤显祖剧作既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影响,又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3.
灾害与明代佛、道二教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灾害危机给佛、道二教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寺观的因灾损毁给佛道发展造成阻碍;因灾鬻牒导致佛道的表面繁荣与群体的鱼龙混杂、素质低下;官员因灾上言使佛道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佛道二教在灾害危机中作出了应有贡献:僧徒道士积极为禳弭灾荒进行祈祷、祭告;寺观为官方祈祷、祭告、施粥等弭灾救济活动提供场所等。 相似文献
14.
张建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3):110-112
佛教传入中国 ,从东汉到东晋的“六家七宗”以前 ,形式上以道术为媒介 ,内容上以格义为手段 ,用老庄的一些言论来比附 ,这一时期称为“道佛”阶段 相似文献
15.
佛寺道观几乎占尽了江西的名山秀水,这为江西旅游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舞台。江西的佛寺道观所表现出来的山水文化和宗教色彩,是吸引文人学子留连忘返的两个重要因素。江西旅游文学的创作深受佛道思想的濡染,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平淡简放和闲适空灵的内倾色彩。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儒学先驱。一生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北宋政治军事、思想教育诸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宋代,范仲淹的思想也印上释道色彩,再加上从小的佛教熏陶,方外人士的交游启发。自己对佛教的体认及其屡遭贬谪的经历都促使范仲淹对佛道思想的接受与认可,使其思想具有佛道情结。虽然这种接受与认可是站在理性的儒家立场上进行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但这也促进后世理学家援佛入儒.以道济儒以致形成新儒学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南宋遗民词人刘辰翁,其词作心态非常复杂,难仅以爱国为论。考其心态源流,除了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浸染外,还应与佛道思想相连。了解刘辰翁心态的佛道思想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词人词作。 相似文献
18.
南朝佛道关系论及其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道关系是南朝三教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南朝最早的佛道关系论是优劣异同论.由此分化后,产生了态度温和的佛道异同论和态度偏激的佛道优劣论.南朝佛道关系论的学术渊源在于魏晋玄学.佛道异同优劣论就是玄学老庄与名教异同论和宗教斗争融合的产物.南朝佛道关系论,还受到了玄谈风气、玄学体用范畴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南朝关于佛道关系的论争是魏晋玄谈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在与儒、道不断的冲突、论争与交流中发生并实现着三教的融会。佛教初传时期的经籍翻译中就融会、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和宗教观念,特别是其中的儒化、道化倾向非常明显。两晋时期的玄佛合流,实际上已初具三教融会的意义。南北朝时期,三教融会的趋势又有所发展。当时的很多名士、佛徒和道士,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三教一致、三教融合的观点。但该时期三教之间特别是佛、道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与制衡,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三教真正的融会、合一是在宋元明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以佛庄证孔,是章太炎借道佛义理解读儒家经典、融通儒释道的方法之一.他以“齐物”、“布施”证“忠恕”,以“无己”、“断人我法我”证“绝四”,以“有待”、“缘起”证“天命”等,一则说明儒释道之间具有贯通性,二则恢复了曾经被他贬低的儒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