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涤耻封禅与北宋道教的兴盛汤其领宋代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早在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光义就十分推宠道教,与道士陈搏过往甚密。宋真宗即位后,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采纳道士王铁若的建议,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在全国掀起拜神、造神运动,时道观大兴,道众剧增...  相似文献   

2.
《封禅方说》是汉武帝时方士所言封禅之说,其内容包括封禅之故事、传说、意旨、仪礼、器物、方法等,可通过《史记·封禅书》知其大概.《待诏臣饶心术》是被方士通俗化了的道家修心养心之术,书成于武帝时,后失传.《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乃长生之术,可能迎合了武帝信神仙求长生的需要.《百家》是小说家杂言之总汇,非一时一人所作.  相似文献   

3.
柳永词与北宋某些重要时事有关.如真宗时的“天书”事件,仁宗时的多次节庆献颂与应制.然而后世治柳词者罕有论及,致使研究柳永生平失去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先述前者,考订柳永《玉楼春》诸词与真宗“天书封祀”的关系,并借此推求柳永早年在汴京的活动情况.初读《乐章集》,见有《玉楼春》五首,前两首咏宫中夜醮;《巫山一段云》五首,述道家游仙;《御街行》一首,言燔柴祭天,初尚不明所指.嗣后读《宋史,礼志》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部分,方憬然有悟,柳永上述诸词概与真宗“天书”事件有关,皆有其现实背景.这类词且有十首左右,为数可谓不少.  相似文献   

4.
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封禅嵩山 ,不仅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惟一的女性封禅者 ,而且是惟一的在泰山之外举行封禅大礼的封禅者。武则天登封嵩山 ,向天地告成功 ,求福佑 ,不仅借以粉饰太平 ,而且欲借以证明武周政权是天命所归 ,其本人也是功高德厚的一代圣主。武则天之所以登封嵩山 ,与嵩山优越的自然条件 ,魏晋以来封禅嵩山的呼声 ,本人祈求长生、以丈夫自居以及标新立异的心性 ,驾驭群臣、稳定社会的需要有关。武则天封禅嵩山的成功举行 ,打破了自古以来男性独霸“祭天告成”大典主持人角色和泰山独居封禅圣地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回易",在北宋时期,演变成为北宋军队从事赢利性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虽弥补了军费不足的窘境,使得军费的不足的压力可以得到稍稍缓解,但是回易是军队这种特殊身份的群体的行为,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军队回易阻碍和破坏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秩序.因此,从北宋时期军队从事回易活动对商品经济的影响为出发点,阐述北宋政府对军队从事回易活动的限制与管理.在对军队回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相似文献   

6.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典礼。清代长白山封禅是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 ,在其“天命论”和汉文化双重影响下 ,为表示其政权的合法性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清代的长白山封禅从康熙十五、十六年开始 ,雍正、乾隆时期走向正轨与完善 ,直到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才告停止。清代长白山封禅在其封禅活动中形成了制度的不断完善性、地位的不断变化性、祭祀的民族性等自己的特点。从而清代长白山封禅的文化内涵有了一些自己的特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北宋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但是,在北宋以来的千余年里,总有人士大谈定都开封之弊,认为应迁都于有山川之固的长安或洛阳.事实上,长安与洛阳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均遭到了很大破坏,已失去了建都的客观条件.而开封从隋代即已崛起,并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迅速发展与繁荣,北宋建都于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北宋的"冗兵"之弊,甚至最后灭亡,与定都开封无关.  相似文献   

8.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刷业得到较大发展,其中的原因除了印刷技术本身的进步外,还与当时江南的造纸业的发展进步有密切关系;分析比较当时北方造纸与江南造纸的发展差异,证明了正是因为北宋初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江南造纸业的发达,才最终成就了北宋开宝<大藏经>得以在四川地区雕印.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了《封禅》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将封禅文字立为一种文体确具创始意义,但混淆了封禅刻石文与一般述及封禅之文章的区别;篇中对封禅文所提的写作要求,主要是情采与通变两个方面,其基点是宗经;由于抑法扬儒的思想倾向,著者对秦泰山刻石文,褒不足而贬有余。  相似文献   

10.
开元十三年的唐玄宗泰山封禅活动,没有道士的参与,道教色彩淡薄,成为封禅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这与开元前期唐玄宗强调儒家政治、怀疑道教神仙方术、有节制地发展道教的政策等因素相关。然而,唐玄宗崇道和以道修身治国,泰山是道教名山,封禅又与道教有天然的联系,使此次封禅又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道教文化的色彩。唐玄宗的泰山封禅,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忠”的观念在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定型。在秦地形成重要影响的《韩非子》一书中,“忠”的论说最为集中。此后的《吕氏春秋》一书,对“忠”的道德规范又有新的解说。所谓“大忠”、“至忠”的宣传,适应了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备的历史要求。秦代“忠”的观念的普及,是与政治理论家这种政治道德建设的努力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辞源》将“舞象”释为“古武舞名”,所引语例出于《礼记·内则》。在《礼记》等文献中 ,“象”可指乐舞名 ,指两种乐舞 :一为周武王时代创制的乐舞 ,因其舞姿象周文王时击刺之法 ,故名《象》;一为周公时代创制的乐舞 ,以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武功为内容 ,故称《大武》,又因其象武王之事而称《象》。故《辞源》不应将“舞象”收为词目 ,也不应将其释为“古武舞名。”  相似文献   

14.
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他文献对"六诗"各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六诗"诸义项产生的先后次序,发现"六诗"之中,风、赋、比、雅、颂的使用时间均早于"兴"."兴也"最早见于战国帛书,"六诗"的称谓也仅见之于<周礼>,故"六诗"及"兴"诗概念的产生及应用大致应在战国中晚期,而<周礼>"大师"教授"六诗"的时间也应该在此稍前的一段时间.至秦汉之际,以"兴"说诗的现象开始较为多见,成为毛诗以"兴"解诗的前驱.  相似文献   

16.
萨特认为,辩证运动来源于个体的多元复合的总体的"整体化","辩证法"应该是在人的个体实践的"整体化"活动中来理解."整体性"是经验可理论的个体实践的多元复合性关系及其结构的总体关联性,它是"整体化"的结果,也是"整体化"运动中具有惰性作用的暂时的调节性因素,它体现着个人的各种关系和结构,是可以通过触景生情的联想而予以把握的."整体化"是人的不断发展的多元复合性关系的实践及其过程,另方面它也是实践场域的运动,并且,这二者是相互规定和制约,使个人及其实践始终面向未来,从而构成历史的辩证法;同时,"整体化"也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个人是历史的施动者,同时他也是被整体化者.所以在萨特看来,辩证法也就是"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哇”、“哪”与“啊”的关系错综复杂。“呀”、“哪”在成为“啊”的变体前,均为独立的语气词,在被纳入“啊”的音变轨道过程中,它们仍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哇”与“啊”的关系相对简单,完全是适应“啊”的音变出现的新形式。“呀、哇、哪”成为“啊”语音变体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展开,清末大致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清”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哲学和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哲学之“清”转化为审美之“清”的关键时期,玄学本体论和玄学影响下的士人“清谈”对审美趣味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玄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也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审美趣味的细微差异,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文论同中有异的格局,前期以“清省”为主,而后期以“清丽”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