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充、葛洪提出口语、书面语之争的关键之处在"易晓",此后口语、书面语之争表现在"诗"与"笔"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有着异向发展、不同追求。"诗"由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的口语化,经曹植、陆机、谢灵运诸人提倡藻饰、对仗等,又发展至沈约"三易",回归口语化的"易读诵"。"笔"由曹操诸人的口语化表达,经历了越来越藻饰化进而成为与口语对立的规则化的骈文,但其各种规则也集中到"易读诵"上。而且,佛经也在追求翻译的"易读诵"。诗、笔、佛经同是"易读诵",却有回归口语化或对立口语化、转化口语化的不同,这就是诗歌与非诗歌、文言文与白话文、口语与书面语貌似天壤之隔而又有所沟通、有所融和,古代的文学语言正是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被人们运用着的。  相似文献   

2.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主持语言的发展趋势。本区别了口语和书面语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的差异,从而界定了主持语言“口语化”的内涵。指出了广播电视“播音式主持”的弊病,从现实、理论、政治和化传统上对其进行剖析,进而阐明主持语言“口语化”的现实意义。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从易读性和人际传播的角度对“口语化”的传播效果做出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3.
书面语和口语是语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语体学把语言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各类语言作品在词语、句式、语音手段、修辞方式和技巧等方面的选择和运用、分布和组合的情况做全面细致的考察,概括其中的规律。按照语体学的研究方法对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这样的研究,对书面语写作、口语表达、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都会有直接的帮助。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渠道 一般来讲,书面语是把语言写在纸面上,口语是把语言用嘴说出来。因此,不少人就认为凡是嘴里说出来的话就是口语,写在纸上的东西就是书面语。这样看法虽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很完备。语言的物质载体只是区分书面语和口语的一项标准,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检验话语的内在特征。严格说来,必须区别“口语”和“口头”,“书面语”和“笔头”这两对概念。“口头”和“笔头”表明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形式,而“口语”和“书面语”则是属于语体的分别,是根据话语的内在特征,也就是主要的语言特征划分出来的功能语体类别,  相似文献   

4.
书面语和口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体,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作文语体普遍偏低,甚至呈口语化趋势,其结果往往是表达欠地道,有的根本无法接受。本文主要从母语迁移、语言环境和作者心理等方面探讨大学生英文写作口语化趋势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口语、书面语究竟有何区别?我们从过去一些专著给它们所下的定义上往往不易理解。口语、书面语除了在语音、语法系统的区别外,最大的差别在于词汇特点和词语的使用特点不同.本文从语言角度对它们的词汇特点做静态分析;从言语角度对口语、书面语中词的使用特点做动态分析。通过静态、动态两方面的分析,试闻使人们对口语、书面语在词电本身特点和词在口语、书面语中不同的使用特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一、静态分析(口语、书面语词语特.点)从理论上说,普通话口语词与书面语词在词汇上界线很难确定,但并不是不可划分。口语词有口语词的…  相似文献   

6.
[零] 外国人学汉语,不但想要学会说话,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想学会读书看报。因为汉语口语跟书面语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许多不同处,学会了这一样不见得就会那一样。长期以来,教外国人汉语的入门课本里,大都注重口语。学汉语拿口语打底子是不错的。可是口语学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应当告诉学生书面语跟口语的某些区别。让学生自发地靠他学到的口语的知识去体会(实际上只能是猜)书面语,不是好办法。以上的话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说的。从研究方面说,长期以来,我们老是根据书面材料作研究。书面材料内容驳杂不纯,包含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现象。如果不是经过严格的选择和分析,凭这样的资料得出的结果恐怕旣不足以反映口语,也不能真正显示出书面语的  相似文献   

7.
《圣经》方言翻译是晚清西学东渐顺应中国语境的语言变革举措,也是《圣经》从文理版转向接近自然口语表达的尝试,基于方言入文传统的不同,《圣经》方言译本的语言面貌及语言表现力也各有差异。《圣经》作为经书,有其语言表达承袭的传统,因而也造成了尽管方言不同,但译本仍具有偏于书面语表达,用词古雅,行文中方言特征词嵌入,利用汉字借音、方俗字与训读字来解决方言言文不一致现象等共同特点。粤客闽方言汉字译本中书面语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是粤方言译本,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客家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接近于近代白话文;闽南(潮汕)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与浅文理译本相似,具有文白夹杂的特征。《圣经》方言译本一定程度上记载了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一、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现代语言学著名学者德·索绪尔关于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已经得到语言学界的一致肯定。如果我们承认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在语言的意义上还是在言语的意义上来讨论口语和书面语呢?作为语言学研究素材的言语作品有口头和文字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当然可以从语言的角度也可以从言语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但是口语和书面语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术语,我们认为认识它们的立足点显然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我国学术界在理论上一般也持这样的看法。例如高名凯、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认为:“书面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书面语词和口语词作为两大不同的词汇系统,既有竞争与分化,也存在着交叉、融合与转化。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的交叉有两类,一是不同表达中书面语词、口语词的交叉,二是书面语词与口语词同形异体(语体)现象。在融合与转化方面,书面语词进入口语与教育的普及有关,而口语词进入书面语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口语化典籍对口语词的吸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服务于人类不同目的的两个不同程式,口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既存在着众多差异,而且在当今时代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语言构形。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对分析比较话语模式——口语与书面语具有深刻含义,阐述了口语和书面语在语义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它富有很多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是其特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探讨的文章较多,但多是阐述分裂的差异表现,尚未有学者从语言发展角度撰文探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的原因.造成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从统一走向分离分离的根本原因是汉字字形和字音关系松散这一特点造成的,而书写工具的局限、方言的影响、语言的阶级性、古人崇古心理、国家文化制度等对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牛毓梅口语与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的特性有区别,其作用也不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书面语只是口语的翻板,书面语是附属于口语的。其实不然,自文字系统产生之日起,书面语就有着自身特有的形式、作用和特征,口语与书面语在传递信...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服务于人类不同目的的两个不同程式,口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既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又是连续统关系;而且在当今网络时代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语言构形。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口语书面语策略进行得体的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能力成为英语读写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4.
唐代文献流传至今的大多是书面语,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佛经文献却保留了大量当时的口语材料。相对来说,经、律、论三藏中,律典(特别是广律)的口语化较为明显。《根有律》也同样有这个特点,值得研究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焦点访谈》作为中国电视过评性节目,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种共性的东西,就是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即他们大量使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的句子结构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它的灵活、自然、亲切又决定了它特殊的语言功能。述评性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理所当然要选用口语化语言。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有两个阶段文学语言进步最大:一是在西周,另一是在战国。西周文学语言的进步取决于作品的不同用途,战国文学语言的进展则得力于传播。战国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从口头传播进入书面传播,由此保留了口语化特色,大大地缩短了书面语与民众口语的距离。孔子师徒开创了先生讲、弟子记的散文创作方式,弟子们出于对孔子的由衷崇拜,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孔子说话的声情口吻,这使《论语》成为口语化特色最为鲜明的战国散文作品。此后《墨子》、《孟子》等散文著作沿袭了孔子师徒的创作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论语》的口语化成果。战国文学语言取得巨大进展的另一原因,是诸子百家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力求在游说和写作中运用最为生动浅显的语言来表述观点,这使文学语言进一步接近民众口语。通过孔子师徒和战国诸子百家的努力,战国文学语言形成了生动形象、平易畅达的特色,此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文学创作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就是战国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两者在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不同体现。提出书面语不但强调连贯,同样重视衔接,衔接是否紧密可以看做评价一段书面语语篇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口语的灵活性和非正式性使意义表达更重于语言形式,口语形式更重视意义的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一)元曲语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我认为应该从下面三方面认识:从元代书面语看元曲语言元代书面语比较复杂,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主要有三种形式:传统文言,口语的加工形式和“硬译”公牍文体。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外族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的语言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朱自清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之一。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朱自清先生特别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他说这种自然又新鲜的语言,就是“回到自己口头的语言”(《今天的诗》),或称“活的口语”(《论通俗化》)。比如《松堂游记》,是记叙北京西山松堂风景的游记散文,用的是作者提炼了的口语,写景准确,富有…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要把“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看成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对“口语”是这样要求,我想,对“书面语”更应这样要求。因为它对口语作用大,影响深,能起到净化语言的主导作用。这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 (《送孟东野序》)本文试图仅就书面语言美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