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梦视角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实现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国家的生态富强梦,民族的生态振兴梦,人民的生态幸福梦.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建成生态小康和生态现代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条件:开拓中国生态道路是现实途径,弘扬中国生态精神是精神支撑,凝聚中国生态力量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应对包括"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在内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就必须以更宽视野、更广胸怀,在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发展理念、基本遵循、环境伦理、法治制度、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全球治理等多个关系范畴中,在正确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与各个关系范畴的基本内涵中系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的科学认知,并从伦理价值观、价值理论、增长原理基本维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区别于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祝伟 《理论界》2009,(7):14-15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核心诉求可从现实和理想两种意义上归结,其理想诉求只有立足于现实诉求通过某种现实路径才能实现.笔者以为,既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或战略主要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想诉求,其政策实践或社会行动在不同历史境域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或分化现象.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因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承继和实际、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诉求,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落实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要树立和强化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用制度建设成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积极采取措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形成,是一个从不重视生态问题,到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其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是"人";再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原则。因此有必要作理论上的分析,以期有助于我们掌握和实践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及其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概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伟大创造,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代表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又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变革。从生态内涵、生态思维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蕴,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自此,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作为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建设管理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我国典型生态城市贵阳、厦门、深圳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模式总结.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科学发展现是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总体上讲,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现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并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它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对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分析探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实施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的先进性要求。在生态文明语境中,先进性不但体现了高水平,还代表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生产力发展必须顺应生态文明进步趋势,才能保有全面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前人生态治理经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理论、现实、制度与价值四条逻辑主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理论深度,现实逻辑提供问题导向,制度逻辑保障制度基础,价值逻辑呈现价值引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对于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有着多重伦理意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伦理、自觉肩负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生态伦理以及努力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生伦理的统一。执政伦理、生态伦理与民生伦理的统一体现在党为执政为民的实践中,体现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社会主义采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行政命令制,悖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导致了生态悲剧.我国在半个多世纪的传统工业化历程中所造成的生态困境,引发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思考.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郑雅文 《南方论刊》2013,(12):11-13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还是贯彻“以人为本”以及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好“两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四个方面。全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为基本内涵,探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镜鉴、人民幸福的精神血脉、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语境到文明意识、从理论实践形态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生产关系范畴到制度建设范畴,无不凸显其战略地位、历史地位的不可或缺性,时代必然性。探求中国梦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当下与未来,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迈进开启新范式;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绿色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