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汉于神爵二年(前60)首设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城。乌垒城的准确定位,对于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和深入研究环塔里木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两汉时期西域形势不稳、府治地点多变,加之此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造成无论是传世文献的记载,抑或是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对乌垒城的具体位置都难以形成共识。然而,如果根据当时西汉初设西域都护府的目的、西域当时的具体形势、文献相关记载、目前的考古发现等综合因素,可推断出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大致位置。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此时的西域亦是各地方政权相互兼并,民族大交会大融合时期.中原虽然对西域的管理较薄弱,但却从未中断.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从不自外于中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曹魏西晋在西域的管理;十六国时期前秦和河西地方政权同西域的关系;北魏及南朝各政权同西域的密切联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从西汉中叶起,新疆已正式隶属于中国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域都护府在维护西域与内地的统一,稳定西北边疆的局势,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郎樱 《西域研究》2001,(4):70-75
本文对自先秦以来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关系进行概述,旨在说明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无论对于西域文化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朝廷建立西域都护府,对天山南北以及附近广大地区进行军政管辖。从此,西域纳人汉朝版图,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在中国史上是一件大事,值得大书特书。今就西域都护府建立的背景、职权以及历史地位作一述论,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虽始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其实在此之前,早有诸多因素,为其实现准备了条件。首先是西域早在先秦时,就与内地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正是这一联系的必然结果。根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  相似文献   

6.
汉代河西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和“西域”,现在说来,是两个概念,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河西是指河西走廊及其两侧,西域指玉门、阳关以西,但原来并非如此。早期的文献,“域”和“国”涵义相同,西域指中原王朝郡、县管辖区以西的地方。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加,中原王朝疆土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石赵政权与西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2,(3):91-98
羯胡是一个以西域胡人为首的族群,它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视西域文化的政策,提倡并弘扬西域文化,这使得西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能较快地在中原流播.本主要从宗教习俗、服饰工艺、农作物引种诸方面对石赵政权在弘扬西域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9.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初洛阳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一书,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其中关于新疆于阗政权的毗沙门天王和金银大鼠的记载,被隐居嵩山的书生李筌加以改造,写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使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演变成中国的战神,形成一种军礼制度和军事文化.关于"烈士"协助隐士求仙失败的故事,启发和促使了唐代类似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体现了该书所传达的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渗透.  相似文献   

11.
张双才  齐寅峰 《河北学刊》2001,21(4):114-117
在企业筹资活动中,负债筹资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有限责任的负债筹资条件下,会激励股东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债务的代理成本。木文将分析因负债筹资所引发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并探讨缓解和消除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的观念在秦汉就已形成。诏令形同法令的共识自封建专制制度初建时就已产生。皇帝一言九鼎 ,从出言到形成诏令须经过一套规整的程序。其中制诏前得到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关键 ,获取可靠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是臣僚们的奏章 ,故执掌制诏与呈奏职能的机构便一直成为中央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枢部门。诏令的概念在《唐大诏令集》的解释是“用皇帝口气发布的官文书”,就是说 ,皇帝的话一经以书面形式发布出来就变成了官方文件。历朝诏令虽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但均“无非是指书面记载的皇帝的命令”1。对奏章的概念 ,刘勰在…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技术既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又对人类发展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尽量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发展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15.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8.
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范围内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提出我国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王冬  李军松 《北方论丛》2011,(2):113-118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   

20.
群己关系是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核心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为指导,扬弃和超越先秦儒家注重中道、和谐的理论向度和思维方式,克服群己关系形上思考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群己兼顾、共生共荣的群己关系和社会秩序,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