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宗周提出"四书"、"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的思想,把"慎独"说与经学结合起来.认为"人心有独体",主张读经书以求吾心,强调"六经"之教皆以阐发人心之蕴.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当时不良的学风、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慎读修养,使人人从善去恶,以解救世道之弊.刘宗周批评了朱熹和王阳明不讲慎独的弊端,认为"四书"、"六经"之道即是慎独,把经学与慎独说结合起来,体现了其经学思想的特色.他融会经学、理学及心学,对宋明理学加以系统的总结和融会贯通,体现出其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群 《船山学刊》2016,(3):83-89
对于刘宗周的学术宗旨,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刘汋的"诚意"说,黄宗羲的"慎独"说,还有今人东方朔等人的"诚意即慎独"说。三者各有所据,都有道理。但是,"慎独"与"诚意"毕竟不能完全等同,因此,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有必要区分两者辩证统一关系。其实,从辩证方面来看,它们分别是性与心,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从统一方面来看,从"慎独"转向"诚意",是下手的工夫;从"诚意"升至"慎独",则是"下学上达"路径。刘宗周同提两个概念,原因有三:对往圣绝学折衷归一;纠正当时学术上的偏颇;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 一提到“慎独”,人们就会想到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注解,认为它是一种唯心的自我修养方法。我国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先驱、刘宗周的学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为以刘宗周为代表的蕺山学派立案时说:“先生(刘宗周)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在刘宗周以前,确有许多学者注释和论述过慎独,不能否认,他们各有所见。然而在黄宗羲看来,只有刘宗周的慎独学说,才是儒家真传,“圣贤之学”的精髓。作为蕺山学派的主要传人,对其师的学说如此之推崇,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提醒我们注意,有必要去考察研究蕺山学派用以标宗的慎独学说和以往关于慎独的理论观点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5.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教授在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谈及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时说:潘先生这一代人不为名、不为利,觉得一心为社会做事情才对得起自己.不是潘先生一个人,而是这一代的很多人,都是这样.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1].王沂暖先生,虽然比潘光旦先生小几岁,但也算是那一代的很多人之一,而且王沂暖先生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自述》中说:"在一师读书的时候,深受国文老师李一真先生的影响.李一真崇奉孔子,尤爱明末大儒刘宗周.刘宗周,号蕺山,学宗慎独,明儒学案中载有他的蕺山学案.受老师的影响,我常读蕺山学案,也尊崇慎独学说.  相似文献   

7.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把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指导人们的的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社会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修养中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精神,加强自我修养,大力提倡“慎独”精神。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中国工夫并非中国武术,而是道德修身工夫,而"慎独"正是这种道德修身工夫的集中代表。长期以来,受郑玄、孔颖达和朱子的影响,"慎独"一直被唯心化地理解为单纯的道德内省,而实际上,与《中庸》的"显微无间"、《大学》的"诚中形外"的解读一致,"慎独"的真旨乃是生命的"合内外之道"。在集"慎独"说之大成的刘宗周那里,通过回归大易的"内生外成"思想,"慎独"的"合内外之道"被得以最终证成,并意味着一种业已本体化和体用兼备的中国工夫的真正诞生。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的曾国藩通过"慎独"所取得的"内圣"与"外王"兼举并隆的人生成就,为"慎独"的"合内外之道"提供了坚实有力的验证,也见证了看似形下的"慎独"工夫所内蕴的超越历史时空的形上之无穷和永恒。  相似文献   

9.
刘宗周的理学"上承濂、洛,下贯朱、王",统合了朱学与王学,朱子与王阳明都对刘宗周蕺山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刘宗周与朱子学的关系目前学界却少有涉及。刘宗周对于朱子学的接受与他的老师许孚远有关。许孚远越到晚年越倾向于朱子学,而刘宗周师事于他正好是在其晚年。许孚远在"天理人欲之辨"、"主敬"以及《大学》学上的朱学倾向对刘宗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慎独”本义新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慎独”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但从郑玄、孔颖达、朱熹以至王栋、郝懿行、王念孙,其解释莫衷一是,近年来由于出土资料的发现更引发了新的争议。本文在王栋、刘宗周、王念孙、凌廷堪、梁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郑玄以来解“慎独”为“谨慎独处”是错误的,而王念孙以及令人据筒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亦不可信。传世文献与出土筒帛中的“慎独”,其“慎”宇只能以本义“珍重”为解。  相似文献   

11.
朱平 《阴山学刊》2014,(3):88-93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特殊形态,它脱胎于情感,是众多情感类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道德行为具有原动力功能、价值判断功能和评价功能。人的群化生存事实要求人必须成为道德的生活者,因而其道德行为的生成、敞开离不开道德情感,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情感的培养成为必须。而家庭、学校、社会,此三者构成了人的道德情感培养三维途径。相对地讲,家庭道德情感培养立足于当下而具有奠基特征,学校道德情感培养趋向于理想而具有系统性,而社会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基本方式恰恰是实践的磨砺。  相似文献   

12.
在张载丰富的学术思想中,对"德"的强调和阐述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重视人的道德操守,将传统的"德"形而上学化,强调道德践履,重视道德培养的终极目标等.这对儒学道德体系的重构、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化以及世风的改变等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福生 《殷都学刊》2007,(1):151-154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德。传统的道德教育非常注意认识论与修养论的统一,把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倡导自我修养应以他人为镜子,时时省察自己,约束自己;传统道德要求存心养性,磨炼意志,培植刚强的浩然正气;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在行动中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利于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给我们现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深刻。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是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胡锦涛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回答了教育工作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大问题,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这一思想继承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一贯主张,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这一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卢先明 《云梦学刊》2009,30(6):47-51
《大学》的行政伦理思想具体体现在“三纲、八目”之中。其核心是强调统治者“修身”在“治国、平天下”过程中的重要性。撇开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阶段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如何加强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是有益的。《大学》的“知止”观对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人性化的实质是从人性出发、从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培养人的德性。现代社会,共生性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特征。共生关系是共同体与个体的统一。所以,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共同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人性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人才与人才资源管理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与人才的考察和评估;任人论与人力资源运用;育人论与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容。今天,继承和弘扬柳宗元的人才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优秀思想,对于促进当代干部队伍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商业经营,唐代以前基本上是完全官营或者完全民营,历史证明这不是最好 的选择。至唐代刘晏改革,以官营、民营二者有机结合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刘晏模式”形成。“刘晏模式”有着丰 富的内涵,对古近代社会有重大影响,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无讼,无讼就是不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和争端,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传统法律的无讼思想具有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体权利的特点。传统无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民众的法律意识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