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能源开发、人力资本与全要素能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能源开发、人力资本作用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机制,以1998—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Undesirable-SBM模型测算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运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能源开发、人力资本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能源开发相对强度与绝对强度对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相同,并且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2)人力资本未能带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显著改善;(3)结构变量与开放经济变量对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节能减排政策对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效应已经显现。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应延伸资源经济链条、坚持以运用为导向的人力资本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会使市场资源配置发生不同转变,进而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不同影响。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分为正式、非正式两种类型并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SBM和共同前沿模型相结合测度考虑地区生产技术差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面板门槛和中介效应模型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研究环境规制在促进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正式环境规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发挥积极影响,但当其超过合理阈值时将减弱;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趋势。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间接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且非正式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且非正式环境规制的遮掩效应更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环境规制工具,以科学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外商投资的增加,增加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09年省际规模以上工业面板数据,构建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状况。从静态角度来看:(1)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处于中优水平,有约25%~40%的节能空间;(2)工业生产过程表现为能源利用相对低效,全要素能源效率低于全要素技术效率;(3)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差畀性较大。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在区域之间自东向西递减,而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却自东向西增大。从动态角度来看:(1)2005—2009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绝大部分省份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2)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全国范围内差异性有减小趋势,各地区内部差异性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基于SBM-undesirable和Meta-frontier模型的APEC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测算能源效率与提升潜力可以为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完善跨国研究中由于技术异质性导致的能源效率测算偏差,采用SBM-Undesirable 模型和Meta-frontier 生产函数,测算了APEC 17 个成员1990—2012 年期间的能源效率。同时,采用"共同技术比率"定量考察了各成员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并从"生产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将能源利用无效率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来探寻能源效率提升途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的能源效率没有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两种前沿下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与潜在的最优技术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应从管理方面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要从技术和管理双方面来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运用1996—2010年中国29省市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和DEA-Maml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环境污染这个非合意产出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分析三个“五年计划”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动走向,并结合静态模型给出一种适合测度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的绝对收敛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在1996—2005年间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而在2006—2010年间出现小范围上升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呈追赶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一直处于低位;技术退步和规模无效是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发现:大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和管理问题。从绝对收敛模型结果来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整体上显著收敛,长江中游、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即各自内部省份间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损耗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7个行业的能源投入就业弹性。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政策在短期内会导致就业水平尤其是工业部门就业水平的降低,但从长期看节能减排有助于促进就业。因此,政府需要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提高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以实现就业低碳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对2004-2013年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较高的省份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青粗饲料投入无效率、劳动力投入无效率、其他物质费用投入无效率以及仔畜重量无效率皆是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004-2013年中国生猪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12.98%,这主要是受到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率逐渐减少的制约;生猪精饲料费在总饲料费中的比例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能源成本变化对工业行业的影响到底如何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机制分析表明,能源价格和能源效率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抑制行业发展,而且由于行业异质性的存在,能源成本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不同行业间具有明显差异。基于中国1993-2011年3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成本变化对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能源价格弹性为-0.251,而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能源价格弹性为-0.354。理论和实证分析均显示,提高能源使用成本的节能减排政策势必影响工业行业的发展,制定这类政策时需要在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有效提高能源技术才能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年河北省各市钢铁行业重点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河北省钢铁行业的能源效率值及节能减排潜力值,然后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节能减排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河北省钢铁行业中只有廊坊市、石家庄市和辛集市是能源利用效率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河北省钢铁行业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一般,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潜力;各市的粗钢产量占比、技术进步空间和节能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钢材产量占比和企业平均规模与节能减排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极化涓滴效应运用到能源经济学领域,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是否存在空间交互效应进行收敛性和莫兰指数检验,采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轨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H-H集聚和L-L集聚的特征明显,样本期以来工业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渐趋稳定;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样的指标在不同的区域作用轨迹不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兼容性将进一步增强,提升工业能源效率除了经济自身的内在动力外,还应注意工业节能目标的确定应该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各省的节能目标和节能约束监管应该是一个逆向的组合;在不同区域的工业节能政策组合设计上,要考虑发展阶段、增长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分析一直是近2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考虑地区和细分行业的双重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了2001—2011年中国9个省份1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选择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测度模型来计算能源效率,并讨论轻重工业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研究发现:(1)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较低,且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略高于重工业,但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重工业总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高于轻工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重工业。(2)各地区整体制造业能源效率偏低,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但西部地区依然有能源效率较高的优势行业。(3)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有较大差异,能源效率整体较高的行业在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能源效率偏低的行业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都偏低。而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间的能源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高的地区也存在效率较低的行业,能源效率偏低的地区并非所有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比较——基于DEA-Malmquist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工业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 以2001—2010年30个省际的数据为基础, 采用DEA-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测算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 结果表明:东部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面上, 中西部地区则远离前沿面。为了寻求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三个指标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和特征进行聚类和分析, 并提出针对不同地区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考察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绩效,利用2001—2010年间中国110个重点城市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环境的工业数据,逐步添加资源、环境污染产出和投入等变量,运用基于松弛的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力指数等方法测算城市效率、生产力指数和环境生产率,描述中国城市工业增长现状。结果显示: 城市平均效率值是0.705;生产力变动是0.091,其按照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分解后分别为0.009和0.082,表明技术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动力,能源和环境管理效率提升并未显露;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污染治理投资是影响生产力测算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减排工作的压力要远大于节能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推进辽宁省节能减排工作,针对目前辽宁省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包括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的矛盾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薄弱等,并从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节能减排体系、积极引进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陕西省碳减排政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选择能源消费、生产链、消费需求视角,基于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 LCA模型分别测算陕西省2007和2012年30个细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构建碳减排效应模型分析各细分部门的2007和2012年的碳减排变化。结果表明,直接碳排放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基础性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较高;间接碳排放中,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隐含碳排放量较高,而“流出”间接碳排放对最终需求引起的碳排放贡献最大;在碳减排政策设计中,上述部门应该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在低碳经济转型背景下,低碳政策的执行效果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根据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部门2006—2010年的数据,讨论了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效果从总体上来说不理想,存在地区差异。导致这种不理想的原因是:政策制定本身存在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管理体制分散、执行主体决策不当、执行主体人员素质不匹配等;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宣传不到位。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污染排放效率、倡导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地方政府竞争与FDI双重视角,将地方政府竞争、FDI与污染排放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FDI与污染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污染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逐底竞争”与“逐顶竞争”双重效应。FDI对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满足“污染光环”假说。二者交互作用有利于本地区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但通过“以邻为壑”等阻碍了邻近地区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FDI存在门槛效应,适度引进高质量FDI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竞争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提升引资质量,提高污染排放效率,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府是污染减排的重要主体,了解其行为对污染减排的作用对提升污染减排效果及实现中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将政府减排目标纳入研究框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从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角度分析政府减排目标、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等因素对地方污染减排的影响,并用工业污染物强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减排目标对污染减排的作用存在阶段性不同: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政府减排目标对污染排放总量的作用方向为正;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作用方向为负; 两者之间存在适应性调整阶段,作用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但总体由正向作用向负向作用转变。产业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作用方向因污染物种类而异,经济规模对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作用方向为正。  相似文献   

19.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笔者系统阐述了我国在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运用金融市场功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从六个方面对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