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教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早年在发生信仰危机之后转向了当时的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当时的学者专注于康德的第一批判不同,施莱尔马赫主要考察康德的第二批判,严厉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学说,尤其是其至善理论和先验自由学说,并提出了自己的尚未成熟但在随后的年代发展完善的至善学说和决定论。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康德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总结了朗吉努斯和伯克的崇高美的思想,而且深入思考了崇高与理性理念的根本联系。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崇高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齐泽克依然对崇高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论情有独钟,同时也在拉康的视域下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5.
西方崇高概念本身带有男权偏见,而且倡导崇高论的两位主要理论家博克与康德都患有厌女症。从朗吉努斯到康德这一阶段关于崇高的理论历史表明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男性的支配感和征服自然的胜利感,二是将女性贬入美的领域并排斥在崇高之外。很多批评家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匡正崇高,其评论产生了许多新术语:女性崇高、物质崇高、家庭崇高以及母性崇高。所有这些批评家都共同地趋向自然,而不是疏离自然,而且她们都拒绝卷入有支配性的智力行为。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反思崇高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代环境写作,有助于我们拒斥摒弃康德的唯心主义,从而使之成为生态批评理论的新型工具。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前奏,是康德运用经验主义方法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初步考察。《观察》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分类、以及伦理学美学思想都为后来的《判断力批判》所继承和发挥,而《判断力批判》则在先验哲学的层面上对《观察》中的经验主义方法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8.
继朗吉弩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而完善的论述.在康德看来,崇高建立在对象的无形式之中,其审美主体最终指向心灵,并且它在获得"美"的愉悦之前会经历痛感.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三个视角对康德崇高论的审美特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博克的崇高论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但它们奠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 ,因而其理论形态也是不一样的。博克的崇高理论流于经济主义的描述 ,康德对之作了先验哲学的提升 ,从而实现了对博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崇高”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觉感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之一 ,它的基本涵义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未得到清楚的厘定 ,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尚未得到明确的阐明。因此 ,要阐明其“崇高”概念的基本涵义 ,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 ,进行疏理和分析之。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的崇高论与康德的崇高论虽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但由于柏拉图的“理念”的介入和印度佛教虚无主义思想的浸淫 ,二者在崇高感产生的根源和本质上 ,在崇高感对象的品格上 ,在崇高感的快感性质和心意状态上 ,以及在崇高论中贯穿的人生基调上 ,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与对立。康德崇高论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叔本华崇高论的核心是悲观主义 ,后者是在发展的名义下对前者的一次消解和叛离。  相似文献   

12.
席勒继承了康德的崇高理论,同时又依据自己的哲学体系对其作了深入的发挥,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席勒之后,随着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衰落,崇高的美学意蕴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3.
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想象力是康德美学思想体系美意象和崇高感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一种内心能力在构成天才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想象力在康德美学体系中所占有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策略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理论”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康德把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自律为基点,构设了目的王国的存在,实现了人格是目的的理想;同样,罗尔斯从自由平等的个人出发,构设了原初状态,达成了共识性的正义原则。不了解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很难理解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策略。文章旨在对二者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对比,其理论无论是个人提升自我品格,还是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达成价值共识,都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也是有方法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微言是口语阶段流行的言说方式.微言源自仪式化语言,是人类进行独立语言思维的第一步.当人们用微言去表达自己的神权意识、等级意识、军事意识、文艺意识的时候就形成了神权微言、等级微言、军事微言、文艺微言.对于言者,微言要与舞乐结合才能完全达意.对于听者,微言的含义只有那些知言之谓者才懂得.在言意关系方面,微言提供了一种比兴、暗示、提喻、以少总多、以隐示显的表达方法,对文学写作影响很大.在文学特征方面,文艺微言以其虚拟性、情感性、游戏性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认识了微言,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古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先秦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