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诗学审美命题是表达诗学范畴之间意义关系的理论命题。本文运用理论与作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涉及审美发生学、作品构成论和接受美学的六大审美命题,对于深入把握中国诗学审美理论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任何思想只有通过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成为被读者理解与接受的现实思想,语言也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情感,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介工具。而语言最直接的现实表现是在作者思想情感,思维活动方式支配下的各种文章的物质形式,语言和文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训练指导学生把握作品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包蕴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理解课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语言的思考,常从两方面出发:一是语言的逻辑合理性;二是语言的表现力,即语言的表达效果.前者注重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判断、推理,推理的内涵与程序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后者注重语言的“主体”效应,即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形象等因素,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作品语言的表达效果,粗浅说明。  相似文献   

3.
论版权理论中的作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版权理论中的作品概念还是一国版权法中有关作品的概念,都是表现概念的种概念。版权理论中的可版权作品概念只有在满足了一国版权法规定的作品构成充要条件后才能成为该国版权法规定的版权作品,享有该国版权法的保护。在进行版权理论研究时应该严格区分版权作品和可版权作品。“思想”和“表现”与“内容”和“形式”都是版权理论的逻辑概念,不同的是“思想”和“表现”是版权理论中彼此独立的基本逻辑概念;“内容”和“形式”是在表现(或作品)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分解得到的概念,是相对具体的逻辑概念。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认为一件作品同时存在多种形式的人混淆了版权作品和可版权作品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论与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把西方文论引入日本文学选读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各个角度分析作品,就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对话,彼此充分听取各自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加强对作品的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理论思维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关于诗乐关系的论述在具体阐述诗乐关系、对诗乐关系进行总结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思考.诗乐关系,与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各类作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实是相类似的.一个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总是会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即钱钟书先生在诗乐关系中所阐述的乐.作家的风格总是会伴随他的全部作品.本文就从这个理论出发,具体阐述李商隐诗歌的总体特点及其咏史诗特点,并借此进一步验证钱钟书先生之观点.  相似文献   

6.
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与拉什迪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莫言与拉什迪对文学想象力与现实之间关系看法相似:他们主张以夸张荒诞的想象力同现实世界的冷漠与残酷分庭抵对.虽然作品风格相同,二者在不同读者群中的反映截然不同,作家本人与作品的命运也迥异.文章试从莫言与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入手,对比二者成功的一些共同因素,同时分析莫言与拉什迪作品风格相似、读者反映与作品命运却大相径庭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语言相对性原理:理论背景、演变及其含义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相对性原理,学界通常俗称"沃尔夫假说".事实上,这是一种描写性公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反映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根据人类语言的多样性而揭示出的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几十年以来,世界学界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理论及其所反映的思想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和解释,足见其意义的深远.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该原理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演变有其历史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残雪与卡夫卡,从来没有表达过他们的作品中有哲学观点,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对个体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都指向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处境,只是,残雪表达的是个体之雉对社会关系处境的叩问,而卡夫卡表达的是个体之维与传统关系处境的叩问.  相似文献   

9.
宋仁宗至宋神宗统治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思想流派:一是以不事四夷、重内轻外理论为支撑,以安静边鄙、息事宁人为最终目标的主和派;二是以多事四夷理论为支撑,以兼制夷狄、恢复汉唐疆域为目标的主战派.这两大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北宋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将北宋时期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鉴于马克思与卢梭政治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认知,通过对二者在人的"市民"与"公民"二重身份及自由问题的分析,对他们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共性中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从二者的差异中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批判性地吸取卢梭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其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超越,建立了自己新型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1.
“Idee”概念的丰富性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示,但它的复杂性和易混性即使在胡塞尔那里也未得到一以贯之的课题化说明。通观胡塞尔的主要文本,“Idee”概念有三层含义:观念、理念和新理念。在这三层含义中主要包含两种关系:理念与新理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先天性、无限性、本质、直观、表述、基础与根据等现象学维度,可以对这两种关系进行深入的辨别和分析。这种辨析将会澄清我们对现象学的晦暗认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思路、边界及其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认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们灵魂的空虚与血性生命的死亡。他致力于通过对完美性关系的探索,倡导达成心灵狂欢的“酒神”精神。通过对生命概念的分析,探讨了体现在劳伦斯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并对这种生命观的根源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面解读了劳伦斯的思想及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朱熹崇正、重统、尚雅、尊古的文化心态代表了近古时代正统文人的文化心理.朱熹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贯穿到文学的领域中,引申出文道一本论.同时,又将传道之文和抒情之诗加以区别,肯定诗歌的价值多重性,提倡一种将直觉和理性相结合的体验诗学.而心性义理不同程度的渗透,则形成了朱熹诗歌的丰富层次和各类文本的独特性.文从道出的观念,又使朱熹的文风趋向平易自然,使其文章呈现出以立意为本而不尚词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表演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及其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表演是音乐作品的个性实现;二、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解释是通过表演来完成的;三、音乐体裁及结构形式方面的区分来源于表演的区分;四、科学技术对音乐表演具有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是有区别的主题和意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主题是指作品总体的思想意义,意蕴是作品的各种意义和意味的总和;主题具有明确性、可言说性,意蕴有时具有不可言说性;主题更多地是指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旨,意蕴更多地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主题有正副、主次之分,意蕴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之分;主题具有时代性、阶级性,意蕴具有超时代性、超阶级性。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对清初浙东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窥方祖猷章学诚在其《原道》篇里继承了黄宗羲唯物主义道器论的观点,进而从道和器的质的规定性、道因器而显及六经皆器等三方面予以发展,章氏又继承了黄宗羲和万斯同史学经世的现点,并从通器论、经的本义和经世必须联系当代三点,对史学经世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在史德上,章氏从万斯同史家必须“平心”的思想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史德”的概念,并从治史的原则、治史的困难和治史的主现要求三方面对史德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由此可知,章学诚是清初浙东史学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不过,由于世迁时移,他的史学思想与其前辈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洛克的经验世界里,“抽象观念”的形成与表现总是不可避免,人类的经验过程总是要伴随着“抽象观念”的存在过程。洛克的“抽象观念”具备经验意义上的心灵位置和内容,它体现为洛克式的“抽象观念”实在,表现了这种“实在”的“名”就是人类经验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世界的“抽象观念”出于心灵中的本源,它与自然语言形式的关系确立自由而任意。“抽象观念”于心灵和语言的经验之中并非总是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所有作为经验对象或结果的“名”与“实”关系并非具备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基础。“抽象观念”的“名”“实”区分与统一唯有回到理性主体存在的世界里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早期,大量的青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关注爱情主题,试图探索爱情中情感与欲望的新关系,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欲望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无助的精神逃避,扭曲的欲望表达和真实的欲望书写.文章阐述这三种思考与表达,分析这三种表达所内蕴的作家的思想意识,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解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的切入点就是他抹平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以反映现实为己任,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现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就存在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当中,还存在于读者与作者较量的过程中。他的文学思想有着传统文学思想的印迹,与他的小说文本中呈现的后现代景观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姚鼐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深意于言外、寓工妙于自然、寓浓郁于平淡、寓神气于音节等五个方面。姚鼐之所以能创造出上述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在于其能自觉地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把握文学的特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能熟练地掌握和发挥汉字和汉语言的特长,注重对现实的"亲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