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提出了"言即行"的语言意义观。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提出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汉语自然真实会话为语料来源,对执行言语行为的语言及副语言手段、交际者识别言语行为的途径、对言语行为做出回应的方式以及语法结构与言语行为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从语言结构层面和社会层面对言语行为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对交际者有关言语行为使用的交际能力做出具体的描述,对日常会话的有序性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言语交际和交际中的语言的科学。它主要有两大研究领域:一是言语交际的研究,即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包括言语交际和其他交际的关系,言语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关系);一是交际语言的研究,即语言这个工具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情况如何(包括其结构层次、功能特点、所起作用及其各种变化等等)。这两大研究都反映出言语交际学的语言动态观:1。语言不仅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个过  相似文献   

4.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论析了言语行为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不同层面上是如何构成连贯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的。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用语言做事和言语的社会功能或交际功能,为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一项教学实例分析,探讨了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日语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应妥善地处理好语言的形式和功能、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融人到日语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语用学理论,凡是对话语产生影响,并与当前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语言内和语言外的所有主客观因素都称为语境。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强调语境的构建是一个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动态的过程。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分析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态语境对言语信息的释义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8.
意义既是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文学批评的研究目的。语言哲学中的言语行为意义观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的最小单位 ,话语的意义是言语交际中实现了的言语发出者的言语意图。各文学批评流派虽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但却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是静态研究。运用语言哲学言语行为意义理论研究文学的意义不仅可以避免文学批评意义研究的不足而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谓的功能界定为交际功能,并提出语言功能和言语功能两个概念,指出语言功能是语言形式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撇开语义、语境、语气及文化因素等的影响;言语功能则是一个个具体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是语言功能在具体语境下的实现。在对外汉语功能教学体系中,语言功能是主线,言语功能是辅线,二者地位不同。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建立汉语交际语法体系的构想,并强调交际语法当完全建立在语言功能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从功能语言学视角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对该书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后,发现该模式既有优点又有有待商榷之处。优点是在言语交际行为框架里包含了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使得言语交际所涉因素与言语行为框架系统产生互动作用,将翻译批评研究与功能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但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对“翻译”及“翻译质量”的定义不明确、翻译中言语行为所涉因素及“语境”的涵盖范围模糊、语篇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及语篇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关系不确定以及翻译中的“对等”与评估参数设置不全面。另外,其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早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进行的.通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教师言语行为策略与学生外语习得效率关系.采用一次英语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语料,从认知语用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外语教师对课堂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策略,从而提出促进课堂成功交际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境与交际中的话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言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语言学家更注重语义的研究,特别是对交际中话语含义理解的研究。60年代前后语言哲学家G 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和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的研究不仅在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语言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W 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这些理论使得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  相似文献   

13.
因为把言语行为范畴的“合作”与社会行为范畴的“合作”混为一谈,所以造成对格赖斯合作原则的理解相当混乱。如果把“合作原则”理解为是言语交际者遵守社团交际规约,对交际目的和具体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共同磋商过程,合作原则就具有相当强的阐释功能。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和语言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法语教材《走遍法国Ⅰ》中大量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为实例,结合当今副语言学、身势学、近体学等新兴学科理论,对非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对非言语交际功能的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交际能力,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15.
言语(speech)和非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言语交际中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从信息传递、感知的渠道和层次入手,探讨了非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的三大功能,即意指、调整和感染功能。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英语教学、英语翻译和外事管理工作的实践,着重研究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显现出的非语行为的规律和模式,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了非语行为在信息感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研究拓宽了一个新视角,它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交际,注重听者的逻辑推理过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悉言语交际过程中潜在的人类认知原则和行为原则,可以深入挖掘该理论在认知语用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模糊修辞研究着重关注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何利用语言因素的模糊性进行修辞,进而提高表达效果。关联理论把关联性看作制约人类认知交际的基本因素。作为特殊的交际方式,模糊语言行为的修辞效果的产生能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获得较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成为了生活中的润滑剂。幽默以其独特的交际功能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出发,以中篇小说《荒原水站》为例,对其中的一些幽默话语进行了分析解读。旨在进一步探讨幽默的功能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说话往往并非直截了当,而是间接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意图,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把这称之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并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关的知识,了解它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引入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巧妙地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言语交际中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是言语交际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核心课题,而言语行为可大致分为非冲突类和冲突类。语用学研究者提出了若干语用原则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但这些语用原则只能解释或部分解释非冲突类言语交际。因此,我们从言语交际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提出了能解释各种类型言语交际的"恰当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