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的工作是判断,但凡有判断,就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关于案件判断的任何争议,最终都必须借助于司法权威来消除.司法免于舆论的压迫,既是司法确定性的保证,也是保护民众防范法律外伤害的底线.但是,由于司法权力与国家其他权力并未有效地分离,公众将社会不公等现实问题期待于司法的解决,而司法机关也对民众的这一期待持积极回应的态度,从而造成了舆论与司法纠缠不清的司法实际,以致于司法与舆论始终不能进行有效地隔离.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一方面,网络舆论因其公开性、开放性、及时性而天然具有预防司法审判不公不廉的功能,对司法审判形成一种体制外的监督。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具有天然的非理性成分,可能成为干扰审判独立和审判公正的障碍。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冲突的协调,既要求法院掌握定罪过程以法律为准绳、量刑过程优先适用法律和理性对待民意的基本准则,也需要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具体制度,正确处理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司法基于舆论而改变的案例频频得以发生.当判决以舆论为导向时,它带来的并不是民意对于司法的胜利,而是司法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及司法的确定性不断受到侵袭,并最终危及到司法的底线.舆论之所以能大肆进入司法,并成功挟持司法,其原因就在于司法对于社会效果标准的引入,而一个不独立的司法体制又为民众提供了不断质疑法律裁判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互动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司法机关来讲,权力的运行不受阻碍和监督且能直达其预期目的就是经济和效率;对网络舆论而言,权利的主张不受规制和制裁且能形成一定影响力也是经济和效率。然而,当网络舆论的触角碰及到司法权力正常运作的边界,司法机关为使权力有效运作而规制网络舆论的话语权,而网络舆论为使权利得到彰显而对抗司法机关的裁断权。显然,这两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二者的经济都会受到贬损。尝试二者协商对话,司法机关与网络民众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引导网络民众合理的参与司法,使权力的有效行使及权利的正当诉求达到经济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决策是互为作用和动态的关系。在互动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是在假定为理性经济人角色的情形下,在公共领域中的交流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在自身内部同样存在着利益博弈关系。对网络舆论来讲,网络大众的集体行动具有凝聚力是经济性的选择;对刑事司法活动而言,司法主体决策机制的合理构建与运行是经济性的选择。当二者相遇面临利益博弈时,刑事司法主体放低理性的姿态,网络大众收敛感性的冲动,主张平等话语功能才是二者良性互动产生最佳经济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舆论作为非规范因素因其常与民意混用、舆论监督权的误用、我国刑法对于实质正义的偏好以及被误认为是社会效果好坏判断的关键因素,得以任意穿梭于量刑的规范场域.然而,舆论作用下的量刑,无疑是理性化之治的背离.而且,其亦损害刑事法秩序.因此,应从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三个层面进行规范化量刑改革.通过填补舆论作用于量刑的法律真空地带...  相似文献   

7.
盛超 《理论界》2010,(3):155-156
互联网的开放性、主体性、分散性、互动性、匿名性特点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和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促进政府行为民主化、科学化的同时,也冲击着政府的公共决策。政府必须树立全新的"治理思路",与网民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促使网络民意从虚拟回归现实,从情绪化转向建设性,实现理性和宽容。  相似文献   

8.
探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就必须加强对民意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时代的民意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理论上,群体极化效应主要由两个机制形成:名誉机制和信息机制.中国因其国情也给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特殊要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加剧了群体观念极化的频繁发生.本文以论述"群体极化效应"为主线,加入对关于民意形成机制的其他成果的简单综述,以期能够引起法学界对民意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互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互联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大,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以必须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近年发生的药家鑫案、许霆案、邓玉娇案等"舆情公案"中,公共舆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身份识别"与"道德叙事"倾向,并对司法过程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立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司法改革的时代要求,推进良法善治、司法公正和公共舆论的理性回归,探索公共舆论与司法过程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重塑司法公信力和建立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1.
12.
13.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戈 《南方论刊》2007,(7):61-62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的利用网络舆论,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金玉 《兰州学刊》2011,(9):134-136
2010年网络舆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特征研究;网络舆论正向功能研究;网络舆论存在问题研究;网络舆论的管理与监控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发现:一方面学者能捕捉到网络舆论研究最前沿的话题,研究方法视野开阔。另一方面该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如基础概念缺乏共识,研究方法未成体系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波  伍志华  袁志刚 《理论界》2008,(11):152-153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网络媒体在自今年年初以来的雪灾、西藏政治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特别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更是作用重大。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网络舆论动员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对网络问政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鹏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16-118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舆论载体。与此同时,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网络舆论自身的特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其网络问政的理念与方式不断转变。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认真研究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建立官民互动的监督新模式等,探索网络反腐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廉政建设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期我们特别选择了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近7年我国网络反腐时间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一文指出,与网络举报相比,政府在网络曝光以及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挥政府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制度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一种基于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两者融合的网络监督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组成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建议。我们认为,以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意表达:网络公共舆论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彦辉  闵然 《云梦学刊》2011,32(4):147-150
民意作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与来源,它在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舆论和协商民主作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主流民意表达的两种方式,也是公共政策获得民众认同的两种重要途径。网络公共舆论作为公民话语权的一种表达形态,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反映民意不足的缺陷,为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平台。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在本质上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主张通过对话实现共识,进而做出得到普遍认同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侵权纠纷的司法管辖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翔 《东南学术》2001,(3):108-114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著作权人的确定、著作权的实施、侵犯行为的认定都成为跨国界的问题,进而使传统的以土地管辖为基础的管辖权受到挑战和动摇。因此,对于网络侵权纠纷应探寻新的管辖模式(管辖权相对论、网址来源国法则、国际礼让原则、最低限度联系原则)。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当前网络深入高校,青年学子成为网络文化生活主体。伴随网络而生的网络舆论携带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信息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思想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更为直接,影响效力更强。根据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了解到网络舆论的类别、传播途径,着重分析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从高校、互联网以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