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模式,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行政价值观即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在行政理念上确立生态优先、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确立生态价值优先为导向的行政决策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落实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要树立和强化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用制度建设成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积极采取措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弘扬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首先论述生态文明的作用。弘扬生态文明 ,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接着分析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遭受破坏的情况和问题 ,提出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治理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消费 ;运用法律、经济手段 ,促进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后强调 :坚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当代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决策与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生态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经济实力是我们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我国生态现状理性认知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语言生态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语言生态对策,即维护语言多样性,坚持语言平等性,强调语言统一性,主张语言开放性,贯彻语言规范性,捍卫语言法律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文明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13.
实现政府协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协同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及执行力不足,导致央地协同问题;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府际间的协同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分散,导致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公务员个体的目标替代,导致公务员与政府之间的协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央地协同;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协同;整合部门职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部门协同;理顺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协同。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管理理论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文章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五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主体作用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制度,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理念和方式,学术机构主要通过创新和人才培养,ENGOs主要通过监督和倡导生态,社会公众主要通过自觉和参与意识。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模型,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协同机制、竞争机制、学习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侯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
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生态伦理自觉,深刻地体现了其生态伦理价值.当今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中生态伦理价值的整理发掘,了解少数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无疑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人性素质,通过人的内在力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技术和制度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作用于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全过程,使现实的人成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人"。塑造社会生态人的生态理性、和谐情感、完全意志和适度欲望等人性要素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的素质品质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 《云南社会科学》2010,(4)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权立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7):50-53
高校依托科技资源、设备、人才、技术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起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及服务等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