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居住格局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兰州、乌鲁木齐、西宁三城市回族居住格局的变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回族分布从总体上是杂散居的格局,其间又有相对传统的聚居形式。这种居住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回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接触、交流的机会,不但可以加强族际交往,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民族间的社会交往条件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居住格局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 人文生态环境。乌鲁木齐市各民族在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推动下,在共同的居住、工作、市 场实践过程中,民族间的和平交流、交往已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伊宁市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民族居住史的回顾及对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伊宁市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民族居住格局在清乾隆后开始形成,按民族分区居住的形式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已是一种常态.民国后期,由于居住格局的不断调整,各民族的市内迁移不断发生,使原来各族的居住格局逐渐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并且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呼和浩特自建城至今蒙、满、回、汉四族的迁移与居住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就历史而言,土默特蒙古族是原住民族,汉、满、回为迁移民族。民族居住格局在清中叶基本定型,此后己不能把后边几个民族看作移民。其他部蒙古族尤其是内蒙东部区蒙古族在20世纪50年代后大量迁入。民国前居住格局基本按民族分区居住,辛亥至50年代初为分区居住到杂居过渡阶段,50年代至今总体上为杂居格局,只有回族还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从迁移与居住的关系上说,以前是由日积月累的民族迁移而形成一定的居住格局,辛亥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则逐渐转变为由一定的居住格局影响民族迁移。由于居住格局的不断调整,各民族的市内迁移也不断发生,使原来各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而且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本文认为,杂居固然利于扩大民族交往,但聚居同样使民族关系和睦,而且杂居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民族杂居主要是城市化和单位制的副产品。邻居关系和朋友关系往往超越于民族关系。这大概是我国第一个多民族城市社区史系统研究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回族的居住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民族迁移、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居区转变为杂居区,以及城区边缘地带出现的新聚居区,这种变化还在进行之中。这种居住格局的变化虽然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此,本文对未来回族的居住格局进行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耿静 《中国藏学》2012,(2):16-21
作者分析了都江堰市藏族居民在"5·12"地震前后居住格局的变化及民族关系,认为地震前后该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因素具有差异性。震前,藏族居民主要集中居住于干休所,与当地居民的交往较少,民族间相对隔离,因而很少出现冲突。震后,由于灾后重建,藏族居民散居于多个小区,各民族的交往更为深入和广泛,对社区的依赖和要求也不断增加。可见该市的城市民族关系在震前具有更多民族性,震后具有更多社会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促使乌鲁木齐市民族社区居住格局变迁的几个主要因素。详细分析了经济转型、国家政策、技术变革、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因素对城市传统民族社区居住格局变迁所起的作用。建议在城市改建中应避免追求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而应以人为本,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宜居的现代社区。  相似文献   

9.
回族城市化和城市回族与兄弟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以及民族间社会交往的相互动态影响,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回族社会所南临的重大课题。文中以宁夏银川市为区域个案,运用民族社会学方法,对城市回汉族居住格局的交错、变迁、相互影响、社会交往、民族文化的困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地方博物馆对促进多民族地方历史、族群认同乃至建构“多元一体格局”现代多民族国家的理念和实践是意义非凡的。地方博物馆借助“器物展览”对地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过程中,其表述往往面对双重的矛盾张力而不可自拔,或受限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或囿于华夏传统大国叙事的桎梏。南宁博物馆在“国家历史—地方族群历史”整体框架下凸出邕江地方记忆和家园遗产,重塑地方史与建构多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壮傣民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窥见其历史渊源关系。而其亲属称谓的变迁 ,又可反映汉族文化对壮傣民族文化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何一民  李捷 《民族学刊》2020,11(4):103-110, 144-146
住房是人居环境居住系统当中的核心要素,对住房需求的满足及房屋质量、居住环境的优劣也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后,住房制度的改革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房屋建设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住宅的建筑技术、房屋设计、新型材料的普遍应用,使西藏城市住房与内地城市住房在质量上趋同,普遍具备较好的采光、采暖、防水、隔音等功能,更好地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现代化厨卫设施的普及让居家生活更为便倢和卫生,藏族民众的卫生观念、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清洁燃气、太阳能等家用能源的普及还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社区环境也更加舒适和安全,城市宜居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西藏民众的居住变得更加舒适,城市人居环境也因此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后,那善屯"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它包括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择偶方式与婚姻的变化、现代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打工族"的出现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关系;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没有对译关系;有汉语,但是没有壮语。书写壮语地名的方块字有的本身就是汉字,即使不是汉字,也会向汉字系统靠拢。壮语地名有转化为汉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视野,把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至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汉、壮民族接触的情形直接制约着平话、壮语的接触类型.  相似文献   

17.
"橄榄"语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许多物名来自民族语尤其是百越--侗台语,"橄榄"即是一例.通过比较侗台语族语言材料可知,橄榄一名来自古侗台语一复辅音单音节词,汉语在吸收该词的阶段,复辅音声母已消失,因而以一叠韵双音节词对译.物名语源考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侗台语民族的物质文化史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该文评介美国杰弗里·巴洛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著、观点、方法及影响,旨在提供壮族研究的他者视野和西方观点,也望打破中西学者各说各话的独白场面,促进国内同行参与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青藏高原城市汉、回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特征,为提高青藏高原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依据,以全面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壮汉民族聚居的祖国南部边疆,族群构成复杂,经历了数千年的族群冲突与交融过程.当今壮汉民族和谐相处,是用血与火的代价换取而来的.南部边疆民族经历的族群融汇历程植根于壮汉民族文化的沃土,具有独特的历史时空背景,对理解和构建不同民族和谐相处之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