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澳门文学的基本格局中,侨寓文学因素一度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澳门文学的独特传统。离岸文学现象则说明澳门文学曾有侨寓外地的传统。澳门文学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1984年,这一概念形成以后,对澳门文学的文化格局建构起到了有效的唤起作用。澳门文学概念的讨论与学术辩证,也突出显示了澳门文学文化格局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纵览近年来澳门文学创作及研究情况,不难发现澳门文学这一概念不断拓展和延伸,向外呈延展的态势;向内又有着趋向本体进一步深化的一面,双向变革使得澳门文学在保持其独特的生长力方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澳门经验,在这种经验的引领下,澳门文学呈现多重维度的新生态。无论是从澳门文学到澳门学的跨学科研究视点,还是从本土—殖民—国族的对立性到跨文化多元性立足点,抑或是从文学与载体的融合关系上来看,均显示出澳门文学日益丰满的新姿态。这也使澳门文学在华语语系文学的建构途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提升了澳门文学的能见度。  相似文献   

3.
澳门文化与香港文化是有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澳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造就了澳门文学和香港文学特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澳港文化粗线条的对比,概括出澳门文化与文学的总体风貌,展呈出澳门文学不同于香港文学的独特发展足迹,折射出澳门文学与香港文学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澳门文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讨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澳门文学形象的重要议题.在日常使用中,“澳门文学”特指在“五四”新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澳门华文新文学.视野不同,概念划分的边界与依据也不相同,对于“澳门文学”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表述,具有韦伯所说的观念作为时代组成成分所具有的文化标识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来澳门文学的整体风貌展现出都市文学形态日渐成熟的姿态,在创作方面,无论从澳门文学本土创作的规模上还是从题材布局上,无不显示着本土创作力量愈发坚实的趋势;文学研究方面,澳门学者和各地学者一致将目光转向了澳门文学的跨语言特征,以此论证澳门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关系以及澳门文学特殊性所在,显示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澳门文学一贯善于从多元文化背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周边活动中汲取发展的养分,一年一度的澳门文学节以及各类纷繁的活动,为这座城市不断增添文艺气息。  相似文献   

6.
澳门文学各种体裁发生、发展的历程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体裁发展态势与特征。研究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及其特质,有必要着手探究澳门文学格局中各种文学样式的演进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澳门民门文学是长期以来澳门下层市民大众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作家文学、西方文化及内地与香港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和匿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9.
副刊是报纸和文学联盟的产物。报业竞争与政治宣传的需要推动了副刊的发展。副刊的发达 ,不仅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报纸的一个特色 ,对文学的变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澳门日报》副刊是澳门文学最重要、最核心的载体,以它为主要案例,可以充分探讨回归过渡时期澳门文学的特征。首先指出澳门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中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华文化圈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角度分析造就这种特征的根源;再探讨回归过渡期澳门文学的中华性,并分析文化身份认同与现代性反思的微妙契合、自觉靠拢的实践与文化特质的模塑的共同作用、本位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可能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澳门文学研究的自觉展开以来,由于研究者立场、视野的差异,语境及观念的变化,使"澳门文学"概念问题本身更加复杂化。其实"澳门文学"概念的厘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以"历史化"的方式见证澳门文学历史的独特性和阶段性。而"澳门文学"概念的确立应坚持中国文学的背景、自身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三方面原则,它是作家身份、语言使用、文化记忆以及作品数量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并将在完善的过程中达到一种观念上的"自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澳门文学编年史》的节选之一。《编年史》以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为主,兼及作品单行本的出版和有关文学活动,以还原澳门文学的真切史实。这部分节选记录了1960年1月至3月澳门文学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3.
澳门古近代文学是一种"植入"式文学,即中国内地的文人墨客旅澳或居澳期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主潮和文学现象.它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的东西方互看,你看我,我看你,但说不上有意识的交融.研究澳门文学发展足迹,这种东西方互看的窗口作用,对理解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相遇和碰撞,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文章重点探讨澳门古近代"植入"式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总结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语文政策及其实践的成绩,对《澳门基本法》中的语文条款进行法理解读,针对目前因不同角度解读产生的争议,提出两点建议:明确中文为澳门第一官方语言,葡文为第二官方语言;明确“中文”为澳门的正式书面语,普通话和粤方言为“中文”在澳门的正式口语。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进一步使澳门的语言生活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消除可能存在的争议和冲突。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的超越性与接受的共通性,为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审美艺术,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审美活动的。在中国文学经典中,古典诗词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篇,总能引发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学习兴趣。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古典诗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作品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为国际中文跨文化语言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公共领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各种学会、社团以及报纸、杂志等文学性刊物的兴盛为中心,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逐渐形成了文学公共领域的雏形。清末民初的文学公共领域具有和18世纪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文学公共领域颇不相同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澳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家周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婚恋题材小说代表作,探讨其长篇科幻小说,认为周桐将女性主义思想和澳门文化想象寓于小说构思,创造了情节离奇而寓意深长的优秀小说,为澳门文学文化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一种艺术品质和文学思维方式融合进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叶《第二次考试》教学实践个案的剖析,我们发现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甚至脱节。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注重培养师范院校中文学生的文学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师范院校中文学生的文学整体视点、注重培养师范院校中文学生主动进行文学思维的能力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回归十年,澳门文学研究在祖国内地呈现多元格局,无论在区域性质、发展嬗变、思想资源,还是题材类别、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不断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充分发掘中国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将有助于中国文学研究界更好地总结经验,将澳门文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更好地促进澳门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家西式印刷出版机构,澳门印刷所在引进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同时出版了一系列中国典籍英译作品,成为当时中学西传的一方重镇.本文介绍澳门印刷所成立的背景,梳理其中国典籍英译出版物概况,从选题控制和技术赞助两方面分析其中国典籍英译出版活动,指出澳门印刷所是19世纪早期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