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实地考察西方文化和理性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家。他秉持超越传统的爱国经世和思想开放的价值观,形成了理性的中西文化观和务实的和平外交策。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人走出天朝迷梦,面向世界近代化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和中国问题的解决。《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这两本书是梁漱溟先生论述其文化观以及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著作。他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论述了三种不同文化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文中笔者尝试通过分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两本书中论述中西印文化之间区别的不同方式,从而对其文化观的形成和展开加以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超阶级的社会动员力量,是构建近代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不二法门。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文化制度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开始觉醒的;它历经洋务、早期维新、维新变法三次渐变,才逐步冲破传统民族观的网罗,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中国一批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命运,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纷纷走出国门去求学.成仿吾是其中一员,他先后在日本、法国、德国学习,熟练掌握了日、德、俄等5门语言,在中西文化中进行艰难的选择,最终他坚持理性的借鉴与批判的吸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所学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成仿吾的中西文化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是 2 0世纪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中西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中西文化在渊源、文化取向、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 ,并且各有成就和弊端。他主张中西文化应该扬长避短 ,互相学习 ,反对文化上的大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他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论证了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而且超越了洋务派本末体用观,对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冰心受基督教最根本的影响表现于其早期的个人主义观及注入式写作方式,这不但彰显了冰心独特的个体性,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添加了难得的终极之思。但在自由主义神学和泛神论影响下,冰心逐渐偏离基督教神圣价值体系,回归中国传统思维理路,致使其对基督教产生误解并对中西文化判断失误,独特的、个性的冰心也由此消失。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较早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且建树最多的一位大师。其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接触到深入比较研究并构建“中国学”的过程。其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概念、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得出人类思维具有同构性、中西文化具有互补性这一结论。他那站在世界文化高度和具有哲学穿透力的中西文化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在当今仍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观上,杨昌济是持"中西融合论"的,主张融东西文化于一炉,冶出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杨昌济的这种中西文化观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杨昌济的中西文化观,并成为他日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构成其思想体系中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他一方面主张解构儒学意识形态,主张汉字改革,批评旧医的不科学性,这些与新文化运动的取向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他本人对于孔子抱以极大的尊崇,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情有独钟。对于西方文化,蔡元培特别强调学习欧洲文化中的科学观点,所谓"欧化"就是"科学化"。学习西方文化最要紧的是"择善",择善的标准并无中外之别;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欧化",也非保存"国粹";中西文化接触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冲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对北大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时期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平台高倡民族主义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是进行学理的探讨,一是对民众进行通俗形式的鼓吹。在学理的探讨上,首先是通过对中外历史的研究,探究民族兴亡之道;其次,深刻地揭示当时存在的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探讨救国之策。对民众进行通俗形式的鼓吹,目的是将救亡图存的思想更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的民众,既诉之于理,更诉之于情。这一时期报刊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话语言说,完成了中华民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转换,这一转换,是一代思想家通过学术的探讨完成的,因而有了基本正确的定位。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中国社会道路的选择尽管有许多根本性分歧,但为国家为民族的心愿是一致的,对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的行为,报刊形成声讨的舆论场,尤其是1915年"五七"国耻,成为辛亥革命至五四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认为孙中山是中国近百年来自觉思考中西文化关系并付诸实践的重要人物,孙中山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长期的革命生涯使他对中西文化的优劣有着深刻的理解;指出孙中山从社会革命的需要出发,从物质、制度、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全方位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筛选,并在其革命主张和建国纲领中融贯了中西文化精华;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柳Yi徽是我国现代著名听历史学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促使其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他认为中国文化重伦理道德与德治,中国史学有正史体例,以儒术为主导,而且因有史官制度而具有政治性;西方文化重个人主义、利主义及法治。西方史学远逊于中国。其中西文化观主观上试图从学理上抗拒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客观上对今人了解西方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传统华夷民族思想的衰落;外因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理论、进化论的传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虽然近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但从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视角切入来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实践的,却不多见。对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的问题意识与结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谱系和类型以及关于这一主题的既有研究的几个主要关注点作一简要评述,并检讨当前研究中仍存的不足,有利于促进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国家主义者对基督教教育的批评以及教会方面的回应,指出了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准则。尽管教会方面揭橥自由主义的旗帜,力图对民族主义有所限定,然而基督教教育与不平等条约的密切联系,使得教会方面的企图很难合法化。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严重失衡,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蜕变是同步的。它既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武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民族主义的“双刃剑”作用说明:认识民族主义需要结合其所依存的具体历史背景来分析,找出它的“幕后”操纵者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读《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阐释论析了西欧近代史上的两种民族主义:即以法国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或称政治民族主义和以德意志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或称防卫型民族主义。前者随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发展,后者则意从文化上统一处于分裂的德意志,将文化民族主义作为德意志政治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