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加强应用教学既迫切 ,又困难。现阶段应从正确把握工科数学应用教学的涵义 ;重视应用不是以忽视基础知识为代价 ,而是对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教材中“文字应用题”的设置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或意识方面有缺陷 ,应适当改进 ;利用课内渗透和课外活动的方式 ,丰富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经验等方面加强应用教学。  相似文献   

2.
文科教材建设是文科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教材是教育的先决条件,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教材传授给受教育者;教材建设工作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各种文化知识乃至民族精神结晶的文科教材,更是培养新型的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和文化宣传人才的关键。出色的文科教材,不但可以成为那些希求研究历史、探索社会、开拓未来者的“金钥匙”,同时也从根本上体现出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和不断变革的新产业对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职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新目标。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以“一流专业”建设作为综合改革的“催化剂”,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载体,在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中加强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新工科培养中实践基地紧缺的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材多是藉用或仿照传统的工科院校教材内容。它们的特点是适合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上的要求,把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应用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的实践上。这对于本来就对数学兴趣不浓的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与经济实践联系不上,致使学生对学这门抽象的数学的目的和作用更加不理解。“开放”  相似文献   

5.
结合河海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建设,介绍了基于力学系列课程新体系的“结构动力学”教材编写和试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内容包括: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考核方法等。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学时,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实质系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且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工科教育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文化意义,导致了工程技术人才内心对工程文化的缺失;“滴灌”式思政教育模式能够挖掘新工科教育课程自身的思政价值,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新工科课程思政“滴灌”式教育的改革进路应当包括革新新工科学生的认知思维、内化优秀工科文化以及提升工科学生文化素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联系自身多年工科数学教学实践,全面剖析工科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在教学中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有利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线性代数是高等工科院校各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了使线性代数课程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文章对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线性代数教材改革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认为线性代数教材对重点概念的讲授应结合工程实际 ,介绍其应用背景 ,减少理论性的证明 ,强调数学建模思维方法的训练 ,内容应反映现代工程科技  相似文献   

9.
学科规训制度是建立在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的规范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在学科规训制度中国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工科学科专业之间的体制性隔阂与壁垒,固化了工科专业的组织形态,塑造了 “科学化”“学术性”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的培养新工科人才存在内在的矛盾与冲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打破学科规训制度的窒碍,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动态调整工科专业结构,注重工科专业内涵建设,切实进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有创造性的开拓型人才,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彻底改革教学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验,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初步有了点滴体会.我的几点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四套八本高等工科数学教材.新教材突破了原有课程的界限,将各部分内容优化组合,重构了课程体系的新框架,在内容现代化和体现数学素质教育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工科人才培养中,高等数学课程具有重要地位。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工科人才的数学基础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本文深入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通过深度融入信息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维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做到“纵横兼顾、知能并举、思政进课堂”,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创新教学过程,打造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系统性与碎片化“三维融合”的交互式课堂,实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拓展,解决新形势下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创新教学评价,建立多方位全过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有效参与每一教学环节,及时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保证教学效果。创新教学的实验班与同等层次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表明,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活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是提高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文章对加强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作用意义、条件基础、关键内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及社会需求,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工科院校 "金融工程"专业在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从打好理论基础、利用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培养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与本校其他院系相结合开拓新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讨论会计教育的目标出发,研究了会计教育的现状、前景及其他有关问题。认为,大学专科会计教育应以培养“专用型”会计人材为目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分别以培养“通用型”和“外向型、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目前,会计教育受到的最大冲击来自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如何在会计教育内容,包括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之中,有机地融入计算机应用的内容,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其中包括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通,即培养工科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一项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鉴于目前学界对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尚无定论、工科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尚未完善,因此围绕“新工科”建设相关文件,运用质化内容分析法,基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构建了工科生人文素养内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工科生人文素养的可行路径,以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助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德学兼修”的新工科人才之“德”的责任,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必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思想需求,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展开探索,形成具体的教学模式。此模式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助于探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科教材建设是文科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教材是教育的先决条件,教育的内容必须通过教材传授给受教育者;教材建设工作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各种文化知识乃至民族精神结晶的文科教材,更是培养新型的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和文化宣传人才的关键.出色的文科教材,不但可以成为那些希求研究历史、探索社会、开拓未来者的"金钥匙",同时也从根本上体现出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为了加深对文科教材及其建设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试图以建国38年来文科教材建设的历史为基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对未来文科教材建设的发展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工科数学是工科院校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目之一。从内容上看,以微积分为代表的知识体系,经过数百年的建构与完善,已相对固定。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也是目前公认的优秀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工科数学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似乎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然而,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我们的工科数学不能再总以陈旧的面孔出现,不应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相距太远了。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工科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迫在盾睫,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工科数学教学的教师,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认为新的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即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出工科教学系列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