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多年前,鲁迅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文中留下了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同两位年轻的作家沙汀和艾芜的一次通信的珍贵记录。当时,这两位青年作家曾就小说创作的题材问题求教于鲁迅。鲁迅在回信中首先指出作者本身如果是战斗的无产者,那么无论写什么题材都会是有意义的。接下去鲁迅写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几十年来,沙汀遵循鲁迅的这个指示从事文艺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以其凝炼与深刻而著称。很短的篇幅里都包容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表现了深刻的思想主题。这是他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作品作高度的艺术浓缩和深入的思想开掘的结果。虚掩手法,就是他达此目的艺术手段之一。所谓虚掩,就是作家在描述  相似文献   

4.
《离婚》是鲁迅继《祝福》之后的又一篇从被压迫妇女的角度揭示反封建主题的小说。它通过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爱姑终在强大的宗法势力胁迫下,不得已而屈服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小说的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其深刻性就在于,作品从整个社会制度着眼,深入开掘爱姑的悲剧因素,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受迫害的社会根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对《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中,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二书作者不同的小说观念导致二书艺术价值的高低差异。本文提出新的认识,认为蒲纪有相同的小说观念,不同的艺术开掘。而不同的艺术开掘是因为蒲纪不同的创作心态所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小说大师。如果说鲁迅是以其开拓性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基础,那么茅盾则是以其独创性的光辉业绩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发展。但是,不难看出,这两位大师的艺术风格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以简炼、朴素、含蓄取胜;茅盾以细致、丰富、明晰见长。具体说来,他们的小说艺术究竟有哪些不同?而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便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才子与佳人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地位的重要,从这类小说由当时的“佳话”被今人冠以“才子佳人”之名这一现象即可看出端倪。鲁迅先生说,才子佳人小说所述“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与佳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对于婚姻,功名的追求和美好结局,是作者寄托幻想,发泄其黄粱事业的极好题材。因此,准确把握才子  相似文献   

9.
萧乾的宗教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是备受关注的。对于他是否反对基督教,文学史上没有定论。文章从揭露虚伪的传教者、腐败的教会现象;把基督教和帝国主义相联系而批判;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与不信任等方面来对萧乾的一系列宗教题材小说进行分析,认为就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而言,他是反基督教的。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前后,鲁迅的创作势头逐渐完成了由小说而杂文的转移,——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大革命以前他没有写杂文,或转移后没有写过小说。对这一现象,巴人是较早注意并做研究的。鲁迅有两次消沉(但不是颓废或颓唐),一次是痛感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一次是出于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的分化。巴人认为,鲁迅用“感情融铸”的方法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群,是有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投影,并给予爱抚的。我们且把鲁迅写现代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做个排列,以窥探鲁迅创作思想的脉络。如果说N君(《头发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辛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史实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吸引着我们。在历史题材中引进现代生活细节,古今题材混杂,构成了鲁迅作品独特的格局和异样的风格;而这,又是鲁迅经过艰苦探索,力求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地对于社会的观察,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的特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小说里的现实品性提升,关涉到人生各方面的主题几乎都得到了表现。除了一些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对于一些更加个人化的性格、心理问题,小说也有所探讨。而内心的放纵、偏执等方面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小说作者们已经关注人内心的非理性层面。这样的表现,对于深入认识人性自然是极具价值的。体现了古代小说在人文领域里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一五四时代,鲁迅在猛攻“朽腐的名教”的同时,也大反“僵死的语言”。他还以所谓“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的“引车卖浆者流”的白话,创制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二十多篇杰出小说,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问世不久即为广大读者所激赏和深爱。而小说的文  相似文献   

14.
鲁迅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写的小说有十一篇。要正确理解这些小说中的“我”与作者的关系,就应当以其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与作者本人相对照,进行具体的分析。 鲁迅先生曾经为我们提供过一个分析文学作品好方法。他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毁灭”的美与“成功”的美——鲁迅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刘迎秋鲁迅以其卓越的悲剧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文风,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的悲剧创作虽然同鲁迅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他同鲁迅一样以其杰出的悲剧理论和艺术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突破,成为新文...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呐喊》、《彷徨》具有强烈的悲剧性,也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但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 鲁迅小说的这种艺术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 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悲剧集中在以觉醒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以被动自守为特征的劳动群众悲惨命运为题材的作品中,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喜剧性作品在以卫道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封建权势者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而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相融合的典范作品则是以不觉悟的下层群众为题材的作品。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始于鲁迅之手,又在其手中成熟。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和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鲁迅小说叙述层次的多维性,叙述角度的灵活性,叙述语言的含混性是其小说叙事艺术的显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叙事艺术也增加了其小说表达上丰富的审美含蕴。  相似文献   

19.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自我小说"是指那些具有浓厚"自我意识"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聚焦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分为外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两类。但运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对《呐喊》和《彷徨》中的"自我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鲁迅"自我小说"的叙事模式并非恒定不变的,根据呈现主题的需要、表现手法的不同和题材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聚焦模式之间的转化,同种聚焦模式之间人称和焦点人物之间的变化以及插入聚焦和多层次聚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