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承罡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通电、宣言、声明,热烈响应,决心为打倒蒋介石独裁政权,召开新政协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在中国民主党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响应五一口号、协商建国到参加开国大典,各民主党派政治上的每一次进步与其政治把握能力的提升及责任担当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崔珏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
1948年中共发布的五一口号是号召同盟者共同创建新政权的政治动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表明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抉择。随后开展的新政协运动从思想上巩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为新政协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政党制度,它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助推作用,直接促成这一制度在中国大地顺利落地生根。当前,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必须不忘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初心,永远铭记五一口号发布前后那段辉煌的多党合作历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四个自信"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者们主要围绕"四个自信"的生成依据及其形成过程、科学内涵、逻辑架构、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进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今后,应深化学理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实证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拓宽研究视野,加强纵向历史对话和横向国际对比研究;细化研究内容,加强微观层面具体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玲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23-26
“五一口号”后,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民主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建立新中国而开展了一系列斗争活动。这些斗争活动同以往各民主党派所开展的民主运动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玲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民革积极响应,先后以联名通电或单独发表声明的方式表示支持和拥护,并在随后的新政协运动中,实现了政治立场和斗争方略的历史性转变,充分显示出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冯颖红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70年前,由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五一口号",得到了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追求民主和进步的民主党派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跟随。"五一口号"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土壤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在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上从此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结束了在政治层面上一盘散沙的局面;它蕴涵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为建立新型的政党制度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8.
9.
师吉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95-100
中共发布"五一口号"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中共历史、统战史和民主党派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历史过程看,应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来进行这一进程的历史分期.从历史经验看,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国情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必须始终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三点是最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8
坚定的理论自信是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的立足点。理论自信的形成,离不开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理论本身具有可信性。二、主体对可信理论能够奉行。三、主体对所奉行的理论产生肯定性评价。这三个环节,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入手处。通过理论解释力的扩大、一致性的增强、预期作用的凸显、与经验关联的加强,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可信性;通过在认知方面与价值方面更加贴近主体的状况与需求,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通过创造多方面的条件,使人们易于对理论产生肯定性评价,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可或缺的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钟林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在现代文学运动史研究的诸多问题中,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的问题被弄得最为混乱。当年“两个口号”的主要提倡和支持者,从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到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十年浩劫,都蒙受了程度不同的灾难。直至粉碎“四人帮”,这些同志才得以解放,历史上这桩公案也才有了公正评价的可能。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不能说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就没有分歧了。某些同志,囿于人事纠葛,仍不能公正地、客观地去看待历史的是非。这也许是“当事者迷”吧。有感于者,笔者以为较细致地回顾一下郭沫若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理论表现,也许有助于澄清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2.
董世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耕者有其田”:一个是孙中山提出的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口号;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的口号。不论是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耕者有其田”,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召开的省级机关作风建设暨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大会上,罗志军书记强调指出:今年不提更多新口号,关键在于抓落实,但抓落实、解难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作为。所谓口号,按词典的解释,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句子。正是由于口号简短精练、内容概括、寓意深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口号都发挥了鼓舞斗 相似文献
14.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立足点.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45
"两个口号"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的一桩学案。从1934年周扬提倡"国防文学",到1988年中共中央为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胡风彻底平反,"两个口号"论争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一再成为文艺运动的聚集点,因这次论争而导致的"周扬派"与"鲁迅派"的分化在左翼文艺运动和建国后的文学史上演绎了说不尽的恩怨沧桑。周扬是这一学案的主要当事人,从左联解散,到延安整风,再到建国后的历次文艺运动,他的命运沉浮始终与"两个口号"论争息息相关。虽说周扬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左翼文艺运动史",但实际上,周扬一生的文艺活动都深陷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历史纠纷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两个口号"论争,要么是从路线斗争的角度用政治批判方式解决文艺问题,要么是从宗派观念的角度纠缠于历史的或个人的是是非非,这两种途径都无法真正解决"两个口号"论争的矛盾冲突。新时期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个人恩怨的消解,从文艺理论上确立"两个口号"论争的对话与潜对话状态,是解决"周扬派"与"鲁迅派"历史矛盾的正确途径,也只有从文学理论意义上寻求对话的基点,才能使"两个口号"论争的理论遗产转化为建设性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梁化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
瞿秋白写于不同阶段的11个“五一”纪念文本,建构了他与“五一”节之间的一种主客体历史关系.通过这些文本他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阐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批判了第二国际中改良派的妥协思想和行为,宣传了共产国际工人运动的策略理论,同时为中国工人阶级提供了一套开展革命运动的政治术语.作为对剥削制度下的劳动问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瞿秋白的“五一”纪念文本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相似文献
17.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肯定,它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加强队伍建设等途径,可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四个自信的精髓,最终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在重申党面临"四个考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面临"四个危险",指出,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 相似文献
19.
张毓茂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三十年代中期,上海文艺界发生过所谓“两个口号论争”。这本是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思想论争,但“四人邦”却硬把这种内部论争歪曲为革命与反革命的敌我斗争。他们假惺惺地称颂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无产阶级口号,而“国防文学”却被说成“卖国文学”。是什么“彻头彻尾的汉奸文学”,“地地道道的国民党文学”。提出这一口号的周扬等党员作家,则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两面派”。真是歪曲历 相似文献
20.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两个确立”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