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3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进行了对比。首先,从现代的“鬼”的概念上进行了对比;其次,明确了中日 两国鬼的产生及各个时代鬼的形象及举动;最后,通过对中日两国各50人作调查问卷,发现现代中日两国人对于 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基本上都怕鬼,而一部分日本人却喜欢鬼。通过以上3方面对比发现,日本的鬼确 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是中国的鬼文化,而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及中国的道教。而现代一部分日本人之 所以喜欢鬼,大概是因为在现代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中,鬼都起到赐福于人,监督督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生存问题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自身,人类实际上也是在不断解决旧的生存问题同时又面临新的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寻着自身生存之道,积淀了丰富而深速的生存智慧。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更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生存之大道,为人类贡献了高超而又意义深远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以追求真理,探索人的内在灵魂为宗旨的柏拉图哲学,不满诗歌将灵魂导向堕落,对其进行猛烈地抨击。自认为独自拥有智慧之源的诗人面对宣称忠实于真理和智慧而又来势汹汹的哲人奋起反击,从此在西方思想史上拉开了诗与哲学论争的序幕。不管是“哲学与诗的纷争”,还是哲学对文学的压抑,抑或还有文学对抗哲学的行动,这些都一次一次把学人拉回到希腊古典世界。重返“诗与哲学之争”议题发现,哲学、政治、历史和神学在学科诞生之初充满了被诗影响的焦虑。哲人与诗人的一路争吵向读者呈现了“诗之美”与“思之智”,这两个古代经典的重要维度,因而重新审视“诗与哲学之争”成为“回归古典”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爱智慧”,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惠及全球,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觑。对生存意义的怀疑、社会不平等的凸显、民族文化的泯灭都是现代社会的弊病,哲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侗族“栖居”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栖居之所适应了侗族的生存需求 ,蕴藏着原始情感 ,寄托着精神信仰 ;神、人、鬼的“三界”在这里和谐相处 ;侗族在栖居中形成宁静的文化心态 ,其哲学意义是“阴阳”的相生相化  相似文献   

6.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这一方面体现为西方哲学对本体的设定和持守,另一方面又展现为对哲学样式及其转型的理论显示。事实上,从更细微的环节分析会看到,在希腊哲学的早期就孕育着哲学板块的某种精神的“裂痕”。在这一“裂痕”的精神版图上可以比较精细地展现着西方哲学固有的、内在的“缝隙”。在此前提下西方哲学自身板块中所包含的深层的“异质性”之存在就有了自身的依据。从历史演进的逻辑观察可以看到,由形而上学自身所引发的对真理本身的沉思与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之差异,在西方哲学持续的进程中,有着“海德格尔的路标”式的意义,或许在这一分析的路向之中,才能理解西方价值哲学的双重意义。继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领略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形而上之追求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是哲学乃至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向度,这种人文向度肇始于古希腊早期哲学。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用毕生的生命智慧孜孜以求的探寻着世界之真、德性之善、生命之美。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现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的追求,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对以后几千年西方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今天的哲学危机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古希腊早期哲学创造的成就的确使他们获得了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崇高。  相似文献   

9.
关于“龙母”或“孽龙”、“秃尾巴龙”的传说故事,早在东晋陶潜《搜神后记》中即有论述,一千五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民众所津津乐道。孽龙为家庭、社会所不容,不得不远出闯荡江湖以求生存,却又眷恋故土家园,不忘生母养育之恩,满怀乡情与亲情,成为一个古老怪异又有着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上的“空转”指的是哲学的智慧和思维进入一种无主体、无方位、无标准、无深度的状态。当下哲学“空转”主要表现为发问功能的弱化,思想超越性的衰退,“失语症”的加剧。这种“空转”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哲学智慧和哲学精神的贫困,中国哲学史上轻视“玄学”之思想的作怪,经济市场化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在哲学理性上的反映,以及当代哲学家未调整好生存状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拓展设计思路,是一个“从问题到问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3.
从后现代的“家族相似”性的三点表现入手,从本质观、真理观和形而上学观三个方面将波普尔哲学与后现代哲学“家族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波普尔与后现代家族既近又远,即反对本质主义并不代表否定本质;批判真理并不代表否定真理;摒弃形而上学并不代表否定形而上学.研究意义在于从侧面暴露出后现代哲学本身弱势的同时,也为波普尔哲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和选择.这反映了当代科学哲学的一种多元性、开放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传统哲学以追求绝对的终极知识和最高本体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哲学家希望从无限的世界中为有限的世界寻找到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找到这一根据才能为人的生存找到一个确定性的根基。哲学家因此也被赋予了众学之王的角色,哲学变成了一种知识之学,哲学学习及哲学素养的提高被视为哲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增长的过程。这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和做法,使哲学研究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只有恢复哲学“爱智之学”的本性,将哲学由一种知识之学转变为实践智慧之学,才能有助于解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家自身角色的定位等诸多问题,进而有助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走出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休闲智慧--崇尚洒落自得的"曾点之乐",这种生活态度和生存理想又与审美境界内在地相通.明代哲学家陈白沙"自然之乐"的生命境界和审美境界,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人的休闲智慧:其旷达自适的诗酒之乐、隐逸高洁的菊花之爱、逍遥自在的田园之趣,表现出中国哲人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渗透人间世相、悟出生活真谛后的一种超越自得的生存境界.这种休闲的生存境界,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和谐生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一客一主”交往实践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又一个向度,是在对传统向度“主一主”辩证法和现代性向度的“主一客”辩证法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从生存论视域进行哲学反思,目的就是返回到人自身之存在,使人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生存意义上的改造,使“以人为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崇高使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论"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与“鬼”相关的民俗文化的展现,从“鬼”俗民情的直接抒写到国民劣根性的隐喻批判再到“人变鬼”“鬼变人”的两极想像,不同文学时期的现代作家们显示了“鬼”文学写作特殊而鲜活的形态。他们从一种“别样”的文学视角,更深入地揭发和披露了民众的世俗欲望、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8.
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尽管无数个哲学家在哲学的语境下表达了他们的思考,但要对整个哲学理论系统地加以概述,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台湾学者邬昆如先生主编的《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巧妙地设置了中心线索,这就是所有哲学理论的概述都围绕教人实现个体完美和群体完善境界这个价值目标来进行,因为他认定哲学是帮助人们“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智慧之学。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的个体性完美和“出人头地”的群体性完善,既须处理好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更须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  相似文献   

19.
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怪诞形象与闽南独特的“惧鬼”心理密切相关,是闽南文化心理中的惧鬼因素和魔鬼意象。这种创造不仅可以看出闽南民众对给他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的畏惧、警惕和否定,同时也透露出闽南民众对生活危机的发泄和补偿心理以及对美好稳定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形象地传达出了闽南文化的特殊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在张东荪看来,科学与哲学在对象界域、“真”的标准、研究“进路”、治学“态度”、性质、功用以及地位上都迥乎不同,两者既界限分明又相互会通,在相互区别而又密切相关之中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地共同进步。张东荪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精辟见解,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合法地位,也为我们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