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学位”是目前存在于许多高校实践中,却未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形式。各地对其都有所探索,但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对“双学位”效力不予承认的现象,损害了学位的权威性。文章从行政法的视角,将高校授予学位的权力作为一种行政权进行探讨,比较“双学位”的学位概念与一般学位概念,从学位自身特点、学位授予行为的性质、学位申请行为的性质三个方面,论证双学位之“学位”的合法性,找出现有问题原因,并为解决学位的社会承认问题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指出应当最终推动学位制度改革,将国家学位制度向大学学位制度演变,提高学位授予的自主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学术评价权反映了高校学位授予权的本质属性,属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中国现行学位授予权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术权力被边缘化,相关主体权力行使界限模糊、权力运行规则不合理制约了高校学位授予权的有效实施。为此,需要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实现权力配置科学化、权力行使规范化、权力运行程序化,确立以教授治学为载体的学术权力在高校学位授予中的法律地位,突出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明晰学术评价权运行的程序性规则,公开学术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完善校内申诉制度,确保高校学位授予权的自主且合法运行。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存在着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相混淆、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统一、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不一致、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环节薄弱等问题。面对高校扩招的形势,应重视和加强学士学位教育,制定统一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严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关,注重增强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  相似文献   

4.
学士学位是我国三级学位中的基础学位,是大学本科阶段衡量学生学术水平的标志.加强学士学位管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又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视和加强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是关乎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学位”与“学力”迥然有异。“学位”是根据专门人才学业水平所给予的称号。“学力”是文化程度与学术造诣。按常规而言“,学位”高自然“学力”亦高,“学位”低“学力”不用说亦低。然而,纵观今昔,两者之间却不时出现反差:也有“学位”虽低甚至没有“学位”,但“学力”却超越高“学位”者;也有“学位”虽高,“学力”却低得出人意料者。昔日,鲁迅并没有“学位”,但凭其“学力”却当上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的讲师、教授。齐白石老人没有“学位”,连小学亦未毕业,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他们之所以没有“学位”反被社会器…  相似文献   

6.
对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规范化运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位授予制度的建立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各高校对成人学位授予工作认识不够、掌握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该项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学位制度改革的基础性问题是制度形态的选择,由此衍生学位授予程序、条件的确定以及纠纷解决等问题。既往《学位条例》的制度选择多为诟病,存在学位形态的确定、学位授予的程序、学位授予的条件、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现有学界研究多着眼于具体制度分析,而忽视了立法目的这一基础性问题。基于此,从《学位法(草案)》给定的立法目的出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划定学位制度制定中高校权限范域。在此基础上,对学位立法的四大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借鉴英国、美国、德国等典型域外学位立法经验,提出我国可选择的立法路径,以期形成制度选择与立法目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的学位性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曾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最老的学位制①。本文即踵其说而为之论证。一学位是由国家、学校或学术机构,根据学者专业知识,授予的一种表明学术水平等级的称号。现行学位制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学位制发展而来的(简称“欧式学位制”),它的最早纪录是十二世纪中叶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授予的“罗马法学”博士。在十一世纪末,欧洲  相似文献   

9.
纪律处分原本属于高校内部日常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但对于学位授予纠纷中的纪律处分,人民法院无法完全避开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对裁判文书的分析表明,有的案件径自对纪律处分进行了事实上的审查;有的案件则借“证据”的名义对纪律处分进行了审查。对学位纠纷中纪律处分的司法审查,人民法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有:是否保证了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是否与学位授予不当联结;是否合乎比例原则;是否穷尽了校内外申诉程序。对学位纠纷中纪律处分的司法审查,难以回避的疑难问题包括:纪律处分本身的可诉性;被忽略的权利救济时效。  相似文献   

10.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学位工作是国家现行的向毕业研究生授予学位的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为保证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质量,提高此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学位授予单位内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发达时代大学教育》自1983年被译介到我国以来受到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在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中被引500多次,然而学界并未对该著作中的主要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和评析。阿什比的主要思想可以分为大学治理思想、大学改革思想、大学育人思想等三个方面。在大学治理方面,他认为大学应该实行分权治理、多元参与、重心下移、保持动态平衡;在改革方面,他提出主动改革、渐进改革,坚守大学的内在逻辑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学生培养方面,他认为最高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修养和判断能力,"教育的最优良的特点"以及"大学最高目标"都需要通过师生交流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学体系基础上,对大学的本质、学术自由及大学教师的使命等高等教育思想进行详细阐述。他认为,大学作为人类智慧不断延续下去而设置的机构,以"学术自由"为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师是神圣理念的传承者、学科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风向的引导者,这些高等教育理念一直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察了国内对于"问题大学生"概念的界定的相关研究后,提出一个理解"问题大学生"新视角。同时,根据"问题大学生"形成原因的不同,把这个群体分为学业不佳型、道德失范型、心理问题型、人际交往受挫型四种类型。而且,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指出了在新型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如何审视高校的"问题大学生"群体。"问题大学生"的存在已经构成了教育中的新问题,成为教育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相对大学生常模表现出更大的不和谐;相同家庭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影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5.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文章主要从学生实验兴趣现状调查、妨碍学生实验兴趣发展的原因分析、激发实验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以“实”、“新”、“疑”、“首”、“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校女大学生进行2007/2008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了解我校女大学生体质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进一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生满意度是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满意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生对高校不满意的地方集中体现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校园环境等方面。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学生自我认识不足,都是制约大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大学生满意度,应该从专业设置的改进、教师素质的提高、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后勤服务的保障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沟通软件,微信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文章旨在从实证调查角度研究该群体对微信社交的态度。基于对构成"态度"要素的解构,从对微信社交的总体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意向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总体现状。从微信如何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大学生个性化特征、新媒体文化熏陶三个层面,思考影响大学生上述态度形成的因素。从霍夫兰德观点的说服模型出发,针对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有的非理性的态度,探索性地提出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工科院校,学习不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建设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高校应在对工科学习不良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教育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沟通和日常交流的重要载体。伴随网络流行语的“泛化”,一些负面、低俗的网络语如泥沙俱下,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探究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泛化”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原因,有利于合理规避其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信息素养,以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认识网络流行语,根据其“泛化”的内在机制,及时疏导由网络流行语及相关事件引发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研判能力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