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2.
在东部汉族地区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构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群体。这些新群体相对于东部汉族地区来说,有出现时间晚、规模小、分布密度小、封建性色彩浓等特点。传统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农民(包括牧民)所占比例大,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仍有很强的控制力。新兴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经受现代化洗礼较深的城镇,虽然所占比例小、遗留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但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并预示着现在西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东中部人口和企事业西迁的推动下,城市发展一改过去封闭、落后状态,在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城市现代性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形成了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但受政治、地理、民族、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与黔中等区域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以石油引擎和电动机为动力的新式排灌机械在苏锡常地区被广泛引进并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几倍甚至是上百倍地提高,是我国农具发展的重要事件。民国时期排灌机械的发展与苏锡常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密切关系,苏锡常地区平坦而多水的地理条件、充沛的降水量、发达的经济实力、较高的物价水平、快速发展的电力等是排灌机械成功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在民国时期,辽宁的私立教育虽历尽磨难,但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促进辽宁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辽宁相对稳定的政局环境为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辽宁地区的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为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热心教育人士的参与为辽宁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外教育的引入为辽宁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华南民族地区乡村中借贷情况较为普遍,借贷种类呈现多样化,利率逐渐升高。债户以中下层农户为主,主要用于衣食、婚丧、宗族活动等消费途径,多属短期借贷,需要抵押。民族之间的高利贷对民族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地区林业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东南地区是中国有名的人工林区,居住着多个民族的人民,尤其以侗、苗少数民族为多。他们的生存和这里生长的林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孕育、产生了悠久、深厚的林业文化。该文从物质、制度到精神层面,对黔东南地区的林业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了黔东南地区的林业文化,对保护黔东南地区的文化生态,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振兴民族地区林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学东渐浪潮之下的西方民族主义双层影响下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历史的进步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在中国的战略格局中居于国防前沿,地位异常重要。民国时期,国人即关注新疆的移民垦殖问题,对相伴而生的民族关系问题也有深刻地思考。以史为鉴,研究民国时期学人对民族问题的思索,为时下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另外探寻时人的思想与当今中国所采取民族政策的契合点,为当下民族政策寻找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对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广告业的市场总体规模、广告表现水平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等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信息,分析了该区域广告业的问题及成因,展望了本地广告市场的未来前景,提出了广告市场未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将审办贪污案的权力划归军法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在抗战后期,由于军法弊端重重,更主要的是随着宪政运动的再度兴起、司法界的呼吁以及国际上的压力,贪污案的审理权从军法回到了司法,但司法机关实际上并未真正的掌控对贪污案的审理权,由于军权和行政权坐大,贪污案审理权的归属依旧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地区管辖难以认定的法律困境,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司法解释,提供了无权管辖的解决思路和处理模式。本文从无权管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分析入手,就无权管辖的程序完善涉及到的程序安定、程序法定、侦查管辖与审判管辖的中心地位协调、管辖救济途径的确立及滥用预防等一系列诉讼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建议通过立法确立无权管辖制度,以此来帮助构建、完善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地区管辖方案,为完成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价值的阐述、主体特殊性及内在结构上的分类、主体对客体施加的影响分析,试图为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思政教育主体的功能发挥、健全思政主体系统提供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在凉山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彝族精英,通过研究凉山彝族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岭光电、曲木藏尧、李仕安的民族观发现:面对民族危机,他们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出无论汉族还是彝族都属于一个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情况下,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奋勇抗敌;他们宣传强调民族平等理念,李仕安借助刘文辉的“三化政策”来宣传民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地向国民政府请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本民族争取政治权利;他们希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大力宣扬彝汉一家亲,积极促进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的兴起为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治理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治理主体、基层社区治理、治理模式和类型等方面,但研究对象和领域过于分散,缺乏对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理论的整体关照和系统研究,因而需要从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的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积极寻找新的途径,及时总结治理实践中的新经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东南大学民国时期的军事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大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190 2~ 1937.7.7)的军事教育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军国民教育”思想指导下 ,三江、两江优等师范学堂时期 ,设有“兵式体操”科目 ,并一直延续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国立东南大学改组为第四中山大学后 ,军事教育开始从体育科目中脱离 ,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后 ,至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而西迁重庆前 ,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管理模式 ,为后来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对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越来越充分,导致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习惯法在不同程度地复苏。习惯法的内容主要由风俗习惯构成。某些欠发达民族地区民众的风俗习惯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一些规定有轻微不适应。当地民众钟情于乡镇司法所调解和村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这些地区的公安机关应该下放部分刑事案件的立案管辖权。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甘肃森林资源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省内外各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对森林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森林生态效益的缺失有着内在的联系,甘肃的森林生态问题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历年水灾也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并重的解决策略。这些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促进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风治沙等各项林业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