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对宗教的认识就已经非常丰富和深刻.他反对在中国建立"无神论"的宗教,反对宗教的神秘化,赞同信仰救国的思想;提出"无我论",并从"无我论"发展到"惟我论";反对"因果报应"说,提出自觉道德的主张;在"灵魂不灭"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质不灭"论;反对"长生不老"和"投胎转世",提出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则.毛泽东早年对宗教的这些认识是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思想结晶,反映了他吸收和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积极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奥秘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凉州贤孝”是一种起源很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与敦煌变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宋元以后,民间艺人在题材和主题上对古凉州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改编,逐渐形成了以表现“贤”与“孝”为主题的新曲目,同时也保留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佛教思想。“凉州贤孝”大多是由盲人用凉州方言演唱,主要用三弦和二胡伴奏,内容包括“家书”、“国书”和一些杂调。“凉州贤孝”具有文化传承、教化、娱乐、宣泄、沟通等多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羌族神话是宗教经典。在羌族创世神话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思想。在神灵观上,神与人同形同性,高度人格化,是自然的改造者而不是创造者;在神性观上,神是感性与理性并立的存在,神的意志受到情欲和道德的双重支配;在神人关系上,一方面神人相亲,神创造并关爱着人,人也敬仰着神,二者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又截然相分,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羌族对神灵、神性和神人关系的理解,造就了羌族宗教没有天堂地狱观、没有轮回转世思想、注重生活幸福的乐观现世精神,也形成了羌族宗教缺乏精神追求、带有强烈的世俗化功利化色彩、以及浓烈的萨满教性质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羌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循环史观是古希腊主要的历史观,它以灵魂不朽、轮回转世的观念为理论前提,往往还带有历史退步论和宿命论的色彩,体现在古希腊的神话、诗歌、哲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中。古希腊循环史观对近现代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等都具有深远影响。循环史观与进步史观各有优势和局限性。20世纪以来人们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其实是对现代性的质疑。如何能保持复古与维新、尚静与崇变、循环与进步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对于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享誉世界的一代佛教宗师,他最初的启蒙经师是青海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根据青海著名格鲁派寺院却藏寺和夏琼寺僧人的口传、一些文献记载和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兩寺的创建者即曲结顿珠仁钦和却藏.南杰班觉同属一个转世活佛系统,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该系统的历辈转世为同一生命体,因而却藏活佛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同时,却藏活佛为却藏寺和夏琼寺的同一寺主,兩寺同为格鲁派名刹,宗教关系密切。由于这些关系,加之其他原因,却藏活佛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9.
"七世父母"是敦煌藏经洞出土写经题记中主要的"奉为"之一.本文认为佛教七世父母指此身以前过亡的代代父母,以转世轮回为理论根基,宣扬一切众生皆为父母,与中土固有七世祖宗有本质不同.作为一种新理论,以其学说的优越性,七世父母理念对中土孝道内容做了重要补充,深刻地影响了民众孝道观念.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代正式传入中国,自此深深的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认知观等.而基于业力论和因果报应的佛教的思想体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春秋战国百家哲学的不足.<三世因果经>产生于民国时期,是一部民间经书,主要提倡因果报应、鼓励行善积福.文章在大量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比前人研究情况,主要综述了其产生背景、版本情况、语言特点研究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平安朝时代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往往笃信因果报应,厌恶现世,憧憬极乐净土。这种思想深深地浸透于文艺作品之中。本文从《源氏物语》出发,探讨作者的宗教思想特别是因果报应学说,弥陀净土信仰对其作品主题形成、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及风习描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清人情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因果报应,原本是佛家用来解释世界,说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并以之支撑其宗教体系的宗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均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构成,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必然地会导致相应的后果。这当然是带有浓厚宿命观念的唯心主义理论。因而许多批评者对明清人情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此类因素一律加以否定。但却失之简单化。综观明清人情小说,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借助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说教,其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情世态,如《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等。前者主要以吴月娘…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中期爆发于康藏地区的佛本斗争不仅酿成了康藏宗教史上规模最大的教派战争,而且导致了其宗教格局的嬗变,影响长达三百多年.由于这一事件是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展开的,因而显得极其复杂.然而,汉藏文献对之均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钩沉,阐述了其历史过程与背景,分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和葛玛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指出了活佛转世制度在其中的变化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鸠摩罗什少年时的龟兹石窟,其中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四禅、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佛教义理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表现及其对少年鸠摩罗什佛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是宇宙的杰作,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天地之最贵和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灵魂。灵魂不朽是宗教信仰中的核心精神,大多数宗教都有灵魂转世之说或类似的学说。世界的三大宗教都是以灵魂不灭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灵魂是宗教起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E.L.多克特罗于2000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对20世纪的"世纪病"——信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并在批判继承奥古斯丁宗教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伦理道德,创造性地建构了"进化派犹太教",倡导一种现世的、当下的信仰。面对人类日益加剧的信仰问题,多克特罗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在后现代文化的荒漠中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军两次征剿廓尔喀战争期间乾隆皇帝为了整饬格鲁派活佛转世中存在的弊端而制定的一项宗教改革措施,并成为清朝治理西藏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这一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不断调整和完善,既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治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也保障了其对西藏宗教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体现了两教对事物本质的基本认识,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思想在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最初形成,在后来为历代重要的思想家或宗教派别所重视.佛教和婆罗门教都认为产生轮回现象和世间痛苦的主要原因是无明,但对无明的表现两教看法有明显差别.探讨分析这方面的内容,是印度哲学以至东方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阿尔弗雷德&#183;黑多克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着对俄罗斯命运的担忧、对俄罗斯侨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百姓命运的理解与同情,并且蕴含着对中国文化的谙熟与钟爱。作家通过作品感人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来自中俄两个不同民族人们的共同处境,以特有的文笔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世界的活动。小说《满洲公主》是黑多克的代表作.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他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0.
《初潭集》成书于万历十六年(1588),此时六十二岁的李贽在学习、研究儒释道三教的过程中已形成了稳定的特有的宗教情怀。《初潭集》反映了李贽三教合一、因果报应、宿命观、超越生死和出入世间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