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红岩》几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自1961年面世以来,《红岩》便赢得了读者持久的喜爱。迄今为止,仅在北京,它就已经印行63次,远远超过《红日》、《青春之歌》等同时代的其他红色经典作品。在此,通过对《红岩》出版成书过程的考察来探究其形成背后的运作性及功能性因素,对《红岩》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实现其“意义”的转化而尝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红岩精神是历史留给重庆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虽植根于中华传统 的和合文化,但它却能融于并丰富红岩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当今我们大力提倡弘扬红岩精神,全面振兴重庆 之际,不能不十分注重发扬《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充分发挥重庆在进一步促统战、促团结、促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德彬:被时代推上文学岗位的作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起长篇小说《红岩》和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四十岁左右及以上的人们都耳熟能详。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面前。罗广斌、杨益言也因是《红岩》的作者而广为人知。然而,《红岩》主创人之一的刘德彬却因为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犯有“严重错误”,被剥夺了公开出版于1961年的《红岩》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战时期在重庆培育的红岩精神,与日本军国主义这一时期对重庆的大轰炸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庆大轰炸从反面教育了重庆人民,成为红岩精神产生的催化剂;重庆大轰炸极大地激发了重庆人民的革命精神,为红岩精神的产生增强了精神力量;重庆大轰炸使全体重庆人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为红岩精神的产生拓展了精神氛围和群众基础;“红岩精神”的得名,也与重庆大轰炸有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红岩精神是南方局培育出来的,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用炸弹炸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始于1996年8月20日北京的《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展览》,轰动全国,震撼亿万颗中国人的心.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他们高尚爱国主义情操的景仰,更突出显示了人民群众对艰苦创业精神的深情呼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认为艰苦创业精神“过时了”,把艰苦创业精神视为保守意识、陈腐观念,而恣意追求  相似文献   

6.
白族作家、诗人张长同志,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创作生涯的时候,是以诗歌的形式和读者见面的(一九五七年以他的原名赵培中在《红岩》发表《傣村速写》七首)。嗣后,便以张长为笔名在《人民文学》、《诗刊》、《光明日报》、《解放军文艺》、《羊城晚报》以及《红岩》、《边疆文艺》、《文艺红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首诗和数十篇散文。他的散文创作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主要是以风光旖旎的云南边疆为背景,  相似文献   

7.
对红色经典《红岩》与英雄城市重庆的看似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学界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红岩》蕴涵着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因子,折射着斑斓的重庆民俗文化光彩,在总体上形成对重庆民俗文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社会风貌的双重展示。前者可从“山城”之别称、“江城”之古称、“雾都”之美誉三个方面分析。后者可从社区文化、方言文化、仪典节令、服饰文化四个层面梳理。  相似文献   

8.
1967年2月中旬,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因“自下而上的全面夺权”而神州大乱、各类矛盾空前激化之际,一则引起广泛注意的消息从重庆传向全国各地:著名长篇小说《红岩》作者之一、作家罗广斌“自杀”…… 提到作家在“文革”中的自杀,人们会想起杂文家邓拓、翻译家傅雷、“人民艺术家”老舍、诗人闻捷……而罗广斌之死,却至今仍有许多人不清楚。除去他是否“自杀”一直有争议以外,对于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悲剧结局,也一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如说他“受到造反派的迫害”(罗广斌本人就是造反派),说他是“被江青迫害而死”(并…  相似文献   

9.
“爱国、奋斗、团结、奉献”是红岩精神的高度概括,是重庆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红岩精神,不仅是重庆地方的事情,也是重庆驻军的责任和需要。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反复强调了发扬优良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他还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按照《实践论》的教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斗争中,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二战”老兵东史郎在 1987年公布了他的《阵中日记》 ,揭露了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为此他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控告 ,从而形成了震惊世界的东史郎诉讼案。本文剖析了该案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背景与社会深层原因 ,重点分析了它的重要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东史郎日记的公布为中国人民揭露日本侵华罪恶提供了一份铁的旁证 ;而东史郎诉讼案的曲折进程则显示了目前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獗 ,应引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在党中央的决议中,如此重视人民的生活方式问题,确实反映了党的工作重点实现战略转移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  相似文献   

13.
一在《红岩儿女》第三部《一生都在波涛中》这本书中,有一些知识分子尽管也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却遭受过痛彻心肺的苦难。但他们矢志不渝,给世人留下了相当可贵的精神食粮,这是令人非常敬佩的。这其中就包括潘痴云和周邦立两位同志。  相似文献   

14.
青年学者梁鸿已成为当代中国新乡土文学写作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2010年以《中国在梁庄》一书一炮打响,一路拿下“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等五项大奖。此书不仅在文学界掀起波澜,在经济学、社会学界也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提弘扬“红岩精神”是否必要?这是当前贯彻重庆市委作出“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的决定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弄清弘扬红岩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红岩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后指出:“资产阶级的灭  相似文献   

17.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都形成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岩精神是对延安精神联系国统区实际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共性:艰苦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群众路线;又各具时代特色内容: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红岩精神则是“出淤泥不染”、刚柔相济和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浩然的革命正气.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月6日至8日,我们对“红岩精神”的认识问题进行了问卷式社会调查,得出结论是:“红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历史贡献;“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之一,具有永恒的旋律。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革命论”思潮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话语。1949-1976年,在“革命论”思潮影响下的红岩文化传播及发展进程可分为奠基期、高潮期和波折期。作为社会主流话语的红岩文化,其传播及发展流露出意识形态的意向和旨归。“革命论”思潮对红岩文化的传播及发展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红岩文化表现形态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了。 在这个纪念和学习的日子里,回顾中国革命和文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感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既是文艺理论的创新,又是文艺实践的纲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说得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讲话》确实是正确地,透彻地“解释”了客观世界,“解释”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带根本性的问题;《讲话》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并由此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解释世界和说明问题的,因而能够启人心智,决人疑难,动人感情,促人奋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