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其中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试以“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对这个问题作一点初步考察。一、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应分清的概念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首先应分清的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多种定义,笔者采用这样一种说法,即把文化分为“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与此相应,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也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考察。所谓“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生哲学、伦理学等构成  相似文献   

2.
培养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代讲求培养理想人格,是集中体现封建伦常道德的圣贤或大儒,是人伦之师,万世楷模。近代则要求有一种全新的理想人格。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说,提出培养新的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措施。梁启超继承了严复的思想主张,提出“新民”说。他所说的“新民”,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新的理想人格。 一、问题的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击碎了中国天朝大国的沉沉睡梦。从此,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个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寻找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3.
梁锋  韩冰  别祖云 《社科纵横》2009,24(1):111-113
道德文化影响着道德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解读中,探求了道德人格构筑的动力源,阐释了和谐诉求在道德人格构筑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散文叙述了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刻画出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士大夫式的文人散文形象,体现出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文人文化人格。其文化人格是由孔孟的“君子”道德人格及道释消解洒脱而获得心灵自由的心理人格结构而成,由此构成了梁实秋散文的审美取向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类创造了文化,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了一种现实的肯定方式;但文化也创造着人类,使人类自身的发展必须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文化创造人类的最典型表现,就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格。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怎样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历史性转变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现代人格的培养和建构?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徐可 《浙江学刊》2006,(2):107-109
近代浔商长期受传统儒学思想文化的熏陶,在他们身上传统儒商的文化意蕴占了主导地位,但浔商又因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应运而生,得近代中国风气之先,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浔商演绎着他们复杂多元、矛盾而又统一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7.
当代都市人格与乡村人格的对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中国城乡社会的二元型结构分析入手,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人格变迁转型中的二元人格特征,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对城乡二元人格的特质差异从价值取向、心理需求、个性气质、角色认知、日常行为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还论述了当今社会众多融城乡双重人格特质于一体的“边际人”现象成因与趋势。最后,在探讨“双向城市化”的基础上,文章对现代化中“边际人格”的二元性整合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摩西十诫"与西方文化衍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旭 《社科纵横》2006,21(3):139-141
“摩西十诫”作为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经历了从旧约到新约再到世俗化的演变,深深影响了西方文明中的社会道德、行为观念和政治法律等。本文重点分析了“摩西十诫”对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其演进过程,以探讨西方宗教文化与西方世俗道德、法律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和伦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海 《唐都学刊》2012,28(2):59-63
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道德”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性自由的定在,“伦理”则是成为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的那种自由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道德”主要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证和阐发的“得道之‘德”’,“伦理”则主要是由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者们所阐发和构建的社会典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体系中,“伦理”高于“道德”;在中国文化中,则是“道德”高于“伦理”。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人格关系问题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的西方,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为其主要研究内容;"文化决定人格"理论及"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理论的形成,使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势态,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均有突破性进展。用宽厚的理论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已成为这一研究的趋势。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问题、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横渠四句”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内含着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多重道德要求。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以“横渠四句”为志,竖起民族脊梁,彰显人生精彩。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中,“为天地立心”重在解决认识论的问题,旨在以大格局、高境界、宽胸怀的道德品性求知求真、爱己爱人。“为生民立命”重在解决价值论的问题,要以掌握人类命运、指明人生方向为己任,为天下苍生确立一套生生不息的价值体系。“为往圣继绝学”重在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旨在以真、善、美的道德标准为现实社会生活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为万世开太平”重在解决实践论的问题,旨在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自觉的担当精神承担起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诸文化的影响及制约。个体人格在形成期要受家庭文化、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纯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另外,个体人格的发展还深受个体自我发展动机、人生体验、社会实有人格和文化理想人格的推动。文化扩展了个体的生存境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但个体人格也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与人格就是在这个双向运动中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人学”,《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鹿三和黑娃父子的悲剧是超越自卑者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的治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科 《社科纵横》2002,17(4):28-29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道德人格是儒家关注社会人生、经世致用的终极目的 ,仁的自觉就是主体道德意识的建构和完善 ,即“天下归仁” ;礼的自律就是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 ,仁与礼、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是构筑中华民族新的民族意识、道德意志 ,开创新时代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张翀 《学术交流》2006,46(10):39-42
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内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形态,随着人类行政模式的变迁,行政人格也经历了由依附性到工具性再到主体性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行政人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体性行政人格在性质上讲是主动性和受动性、共有性和独特性、持续性和变异性等多种特性的统一,而在其内部则是行政道德情感系统、行政道德准则系统、行政道德目标系统这三个要素的统一体。建构以主体性行政人格塑造为核心的伦理约束体系才是解决目前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人格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与人格运动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关注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格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文章以论述“文化与人格”研究兴衰、复苏的历史为起点,重点分析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向。作者认为,大五人格是连接文化与人格的概念框架,但对大五人格以及人格测量方法展开进一步探讨,用宽阔的理论来整合实证研究,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景象。一大批勤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学者通过总结80年代“文化热”的经验、教训,应用辩证方法,力图揭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在这方面,朱义禄同志撰写的《儒家理想人格和中国文化》(以下简称《理想人格》)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当前学术界在儒学研究中获得的新进展。《理想人格》一书善于透过儒家著作中常见的圣贤、君子、成人、大丈夫、豪杰等人格称谓,  相似文献   

19.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家之人格观的转变与近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经历了钢常名教为体、以中化西和确立自主平等人格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与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中西思想的融汇有着很大的关系,它既使中国人民接触到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发展脉络,又使古老的中国思想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了某种适应近代化发展方向的转机和再生,并由此影响到中国近代改革的面貌。然而不同阶段的变换并不完全是由中国社会内部新经济、新阶级因素的壮大所推动,而主要是由于对西方入侵所造成的亡国危险的回应。因而中国近代人格观的演变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急就章的痕迹,往往都带有过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能以充分的理性来全面分析中西思想,从而影响了对改革的指导深度。研究中国近代人格现的演变,不但有助于人们认清中国近代改革成败得失的原因,也有助于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比较分析中西思想之特点,并在实现两者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创立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格。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改造将会取代劳动改造,成为犯人改造的主流方法。依照文化解释的手法去“教育”犯人,重塑犯人文化人格,将对其教育改造开辟新的有效路径。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人格精神使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小说戏剧的美学人格打造诗意的人格理想。如此,犯人的灵魂改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