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会 《决策》2010,(8):90-91
沈榜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历史上“政务公开”的首次尝试。他并非打着“公开”的旗号,罗列一堆“同比”、“环比”的百分数,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作法简单而明了,就是把政府财政档案全部公开。  相似文献   

2.
明朝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比较完备的形态。它体系严密、纵横交错、既包括对人的监督,也包括对事的监督。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增强我们对绝对专制时代监察制度的认识,更重要的希望它能启迪今人的思维,为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历朝都有风纪监察部门,明代也不例外。明代不仅有,而且还是人数最多、权力最大的。明代纪检干部可以约束皇帝,甚至把皇帝搞得都没脾气。但奇怪的是,明代却成了贪腐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尤其是明代的中后期,腐败形势更为严峻,朱元璋的"剥皮实草"治贪酷刑早已被人遗忘,强大的纪检干部也被拉下水,  相似文献   

4.
张中华 《决策探索》2011,(14):29-29
看风景 站得高一些 到山之上去看风景  相似文献   

5.
王伟 《经营管理者》2009,(22):351-351
明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中,反腐力度和体制建设都算得上首屈一指,但仍无法解决官场积弊,吏治腐败非常严重,最终形成"政以贿成"的局面。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特别是明朝反腐廉政建设中榜样作用缺失,值得今天研究和警惕。  相似文献   

6.
王英敏 《决策探索》2010,(10):38-39
今年年初,笔者在中央党校偶然认识该校青年教师齐惠,有幸得其赠书——《明朝官场之致仕制度》。春节前后,月余时间,将其览毕,感想颇多。首先,文如其人。通过读书,笔者进一步认识了作者。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且精益求精,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她作文立意,不落俗套,该书共有六章,在每一章的前面,均有明朝名人的诗词作为前导,画龙点睛,极富文采;  相似文献   

7.
杨志 《领导文萃》2012,(24):123-125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全世界,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  相似文献   

8.
佚名 《领导文萃》2009,(2):103-10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老夫子的传世名言。一直以来,人们都是从爱国的角度解读,但不得不遗憾地说,那全是误解。  相似文献   

9.
彭勇 《领导文萃》2007,(6):79-84
中国的王朝,缺什么也不缺冤案。 轮到袁崇焕喊冤时,情况有点倒霉。他才死,明朝就亡了,没了平反的主,跟谁喊去?  相似文献   

10.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杖死刑部主事茹太素,开了明朝廷杖朝臣的先例,以后明朝的各位皇帝纷纷效仿,甚至到南明小朝廷时依然存在。廷杖这种法外酷刑对明王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彭勇 《领导文萃》2008,(22):104-107
明朝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倒声名卓著,就连思想界的“异端邪说”也令人瞠目结舌。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上讲坛品孔子了?”思想家做到这个分上,成大众偶像了,肯定得受点争议。不过,李贽惹的争议实在太大,他一竿子捅到底,把深宫里的皇帝给惊动了。  相似文献   

12.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2,(18):42-44
明末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小事。公元1583年,即明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埒城。明军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女真人塔克世和父亲两人冒险进城劝降。没想到劝降未成,此时突然城破,明军冲进去不分青红皂白,竟把塔克世父子也杀了。父子俩本来是为明朝做事,不料遭此惨祸,明朝廷解释这是误杀,给塔克世的儿子赔了30匹马了事。误杀两个边塞草民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简直就不算个事儿,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再说另一件小事。在塔克世父子被杀45年后,公元1628  相似文献   

13.
14.
正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后期是商品经济萌芽的时期,也是封建集权走向顶峰、封建社会走向衰微的转折时期。研究当时的货币制度、财政税收制度与土地制度,对于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入理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经济制度角度出发,用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史实资料和经济学相关知识,对明朝主要的经济制度,包括货币制度、财政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发展史进行介绍,从制度经济方面了解十六、七世纪中国走向衰退的影响因素与表现,理解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作用及分析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一桥飞架南北,天颦变通途。更立西汀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惊世界殊。”当年,伟人领袖毛泽东用诗情画意的语言,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强烈抒发了一种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如今,印证伟人诗句、被喻为“渝东门户桥”的巫山长江大桥已于2005年元月8日正式通车。  相似文献   

17.
房向东 《领导文萃》2009,(21):109-112
说起胡适的书生气,还不得不说他的“怕老婆论”,这甚至可以理解为他对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即他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在韩国,有关中国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相当活跃。汉朝、三国、魏晋隋唐、元代以及近代等几乎每一个中国历史研究领域都涌现出了诸多专家。但对于韩国老百姓来讲,三国的故事最受追捧。  相似文献   

19.
南宋和大明,两朝都是文人的天下,武将寥寥。南宋初年的岳飞与明朝后期的戚继光取得的功绩.可谓这寥寥中的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20.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活捉了割据浙北、江淮的张士诚,打败了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迫使方国珍投降。第二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建立明朝政权,建元洪武。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败逃到沿海各岛屿,与倭人相勾结,为寇沿海各州县。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倭人人寇山东滨海地区;洪武二年(1369年),倭人复寇山东,转而寇掠浙江的温、台、明州,以至福建沿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