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柏拉图的哲人身份和诗人(或称文学家)身份的争论涉及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并尝试理解他的作品。《斐德若》记叙了苏格拉底与文学青年斐德若之间关于吕西阿斯一篇公开演讲稿的私下谈话。在这场谈话之前,柏拉图以戏剧笔法叙述了苏格拉底与斐德若之间的相遇。正是在这段戏剧场景之中,柏拉图隐晦地呈现了哲人苏格拉底无法避开的政治境遇———哲人的爱欲如何借助言辞与常人的爱欲相融并促进常人灵魂的上升。在与斐德若的交谈中,苏格拉底清楚地把握了城邦与公共言辞之间的关系,巧妙地使用严肃戏剧诗术和双重修辞的技艺,既保护常人免受吕西阿斯言辞的危害,又恰当地为真正的哲人生活辩护。柏拉图的戏剧手法与苏格拉底的诗术及修辞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哲学不可或缺的文学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并未把修辞学看成是哲学的对立面。对转义的重视促使柏拉图重新规划了一种"哲学修辞",其目的在于打开一条灵魂提升之路。转义在话语活动中的意义在于以美的言辞制造话语形象。修辞学因此有着强大的力量,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意识到无论这力量是来自于缪斯女神,还是来自于诗人自己,如果能将其应用到人类事务中有价值的地方,都将是城邦之福,这是"哲学修辞"的基本指向。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古代,修辞术有三层含义:演说家的技艺、说服-论证的过程和话语分析.在公民大会、法庭和公众集会上围绕公共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是西方古典修辞术的基本语境.雅典的民主制产生了公共辩论技艺的需求,向雅典聚集的智者为公共辩论提供智力资源,也提出了修辞术的根本原则,伊索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开办的竞争性学园,带来了希腊世界修辞术教育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义"一直都是西方政治哲学重要的概念,柏拉图的《理想国》堪称是古代"正义论"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是一幅"正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柏拉图设计了实现"正义"城邦的两种主要手段:公共教育和财产公有。同时,柏拉图还以"正义"原则为准绳,对古希腊的各种城邦政体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总而言之,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古代希腊的一部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最基本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7.
列奥·施特劳斯将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描述为阿里斯托芬与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品性问题的争论。《云》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或审慎德性的自然哲人,其无爱欲性和非诗艺性对城邦造成了伤害。柏拉图对这些指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会饮》贬低和否定了诗人的爱欲,肯定了哲人爱欲的至上性。《王制》不仅证实了哲人的政治智慧或审慎,而且建构了哲人独特的诗艺性。柏拉图从城邦伦理和哲学真理的双重角度对诗的批判彻底颠覆了阿里斯托芬所宣示的胜利,要求诗从属于哲学。施特劳斯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阐释回应了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并从中孕育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柏拉图的哲学家当王的理想政治理论当中,包含着某种重要的修辞学思想。据此,修辞学被看作是一种意见塑造技艺,联结着理想政治中的哲学与政治。哲学家奉此技艺,以其知识为指导,对民众政治生活进行正确的意见塑造。此修辞技艺的可行性和善性,或者说民众意见的正确可塑性及其正确塑造的德性价值,为柏拉图理想政治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修辞术是与雅典政治相关联的公民的技艺。作为第一代智者的最重要人物,普罗塔哥拉开启了修辞术教育,阐发了修辞术的重要假定,即反对的话语与强弱逻各斯;他的相对主义与他的修辞术实践相关,是在分析与吸收希腊早期思想运动的基础上,对变化了的希腊社会生活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研究通常轻视甚至忽视廊下派的政治哲学。其实,廊下派哲学不仅有政治性,而且包含三个鲜明的政治维度:普适性、保留性以及顺从性。廊下派认为世上所有智者乃至常人都是或应当生活在同一个城邦之中,彼此互爱并受共同律法的支配。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不只是理想城邦的公民,他还有义务“有所保留地”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不过,廊下派尤其是罗马廊下派宣称现实的国家政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命运的结果,因而人应该对它首先表示顺从。其中,普适性最决定性地构成了廊下派对传统城邦政治以及古典政治哲学的超越。廊下派通过暗中接续智术师的政治信念,为近现代的启蒙思潮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引用类别”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修辞中,引用辞格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史料文献中有关引用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时至今日对引用的类别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在大量占有古今有关引用修辞理论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及整合,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引用的类别作出如下切分:引事和引语,明引和暗引,正用、反用和借用,单引和复引。  相似文献   

12.
“换词求雅”的修辞作用及衔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词求雅”作为一种消极修辞手段,在避免重复、增加文章的文体色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为一种衔接手段,“换词求雅”也在保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种辞手段的应用原则及分类方法的阐述,试图表明“换词求雅”并不是为了语言花哨的目的而存在的,无论从修辞还是语法意义角度上看,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都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 ,“我”和“我们”显然有区别 ,但在很多情况下 ,“我”会悄然向“我们”滑动 ,使话语的含义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从修辞学理论来看 ,将“我”和“我们”混合使用 ,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滑动 ,修辞效果可能是比较好的 ,相对而言 ,完全把“我”隐去 ,只使用“我们”,尽管可能强化修辞效果 ,却可能败坏认同  相似文献   

14.
把语法与修辞结合起来描写和研究是马建忠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一大特色.马氏研究语法的方法深受我国传统语文学和欧洲传统语法理论的影响,他在论字(词)和论句读中兼论修辞作用,在论述语法时阐释修辞方法和评论语言风格.马氏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对后世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作为一种语言技巧已成为古今中外的通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广告创作者使用知法破法”的语言“陌生化”技巧,有意识地采用打破一般语法构词规则的方法,使广告词更富有感染力,更加引人注意。对此,不能简单地用"文理不通"来力。以批评。“陌生化”方法的产生有其客观的依据,但对其应用有一定的限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易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的用韵、骈偶、排比、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探讨与分析,展示出被称为“经之羽翼”的《易传》的文章修辞之美。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日本杂志中的实际用例,从片假名语的修辞特征及使用范围的特征等两个方面,分析用于强调场合的片假名语的表现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1)它是一种改变文字形貌的积极的词语修辞方式.(2)带有临时性的个人意向性的语义特点.(3)一般用于突出题旨情境、强调不同寻常的场合.  相似文献   

18.
“兴寄”理论是唐人诗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所谓“兴寄”即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来寄托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从分析唐诗的修辞手法入手,研究“比兴”手法与诗歌修辞的关系,进一步解读“兴寄”说对诗歌修辞艺术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国珍的专著《仿拟研究》考察全面,重点突出;用例鲜活,配置合理;新意迭出,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