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其良性协同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结合系统之间协同作用机理,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基于2008~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协同度和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分析其发展规律、分布特征、协同发展阶段以及协同度的速度变化态势。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较低,并且地区不平衡性突出,东部地区协同度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但是差异逐年缩小;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大部分省市处于中级协同发展阶段,促进两者向全方位协同阶段变化是当前创新环境建设的核心任务;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度的速度变化态势呈“逆马太效应”特征,东部协同度高,但速度态势趋缓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属于“卓越区”和“下降区”,西部则与之相反,属于“低协同区”和“潜力区”。最后,提出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以201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HSD-EM”评价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2011-2017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7-2019年呈“V”型发展趋势,2019-2021年呈快速发展趋势。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格局,即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发展最优,中部地区次优,东北部地区第三,西部地区则落后于其他地区。③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整体空间集聚以“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为主导,且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三大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弱。④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可通过基础设施、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和教育文化因素等产生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改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及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省级科技人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的空间影响机制,本文以31个省(区、市)2005—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为支撑,构建了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在地理相邻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下,省级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空间特征,省级出台的以人才激励、科研管理、人才服务、自主研发为主的人才政策对省内科技人才集聚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对人才和科技关注度增大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人才激励、人才服务政策的区域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即本地人才激励政策、服务政策强度越大越不利于周边省(区、市)科技人才集聚;科研管理政策区域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自主研发政策区域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整体而言,邻近省级科技人才政策水平对本地区人才集聚的吸引作用大于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省级科技人才政策效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5.
[提要]利用空间EG指数,细分三次产业和行业部门,识别了民族地区不同行业部门集聚力和分散力的横向差异和动态变化,并使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对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各行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体现出显著不同,生产技术标准化、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部门空间集聚度更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则显著提升。对外开放和市场活力能有效改善低集聚度行业的集聚水平,研发支出、劳动力工资等影响要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因素,也能够影响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的分析,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等3个指标对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发现福建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现象显著,但存在优势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选取2005-2011年福建省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因素对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同。基于此,提出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1)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2)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提高主导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8个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分别使用Ellison-Glaeser指数和平均集中率方法从行业和地区角度测度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在使用Moran指数I检验现代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基础之上,建立空间固定模型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因素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房地产行业最低;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最高,贵州最低;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有抑制作用,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则有促进作用,信息化水平对其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测度我国典型区域科技人才的发展,以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三大经济带的区域科技人才开发效率为研究对象,运用EBM-ML模型对2007—2020年三个经济带的科技人才开发效率进行测算和动态分析,采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区域人才开发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区域科技人才开发动态效率的提升与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变化密切相关;人才开发效率较低的地区提升速度较快,存在落后者对先进者的“追赶效应”,各地区发展趋势趋同;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带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为政府资助强度,除此之外,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科技人才的开发效率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资助强度,提升区域教育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区域人才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20年东北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Kernel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对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从均值水平来看,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加强,已经形成辽宁省东部、吉林省西部和黑龙江省东部三大集中分布区;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全局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区呈现“低低增,高高减,高低减,低高减”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空间结构性影响逐步增强,随机性影响逐步降低,整体空间差异在减少,但仍存在局部不平衡,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成为主要障碍因子。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协调、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进一步采用双变量LISA模型探究二者的空间联合演化趋势,以及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系统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1)时间层面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空间层面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表现为东部地区较高、东北地区较低且降幅明显、西部地区增幅最大。(2)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研究基期具有正向空间关联性,到研究末期则逐渐转为负向空间关联性,区域异质性增大;高高集聚型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型集聚区片状分布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具有非线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较西部地区薄弱。据此提出,应进一步筑牢环保意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立足区域优势以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以发挥减排效应等,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事关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利用京津冀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样本数据,采用Malmqusit指数分析法对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都在不断提高,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相对较低。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农产品流通效率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较低主要受衡水市、廊坊市和保定市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抑制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相关的财政支出、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集中度。影响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信息化水平,其次是农产品资本投入和农产品市场集中度。最后,提出了提高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中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流通主体发展、加强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流通载体建设、提升河北省流通客体的品牌优势、优化流通环境以及缩小河北省与京津发展差距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2008-2018年79个地级市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算,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分类探讨影响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2008—2018年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不高,绩效值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部各地区城市间绩效均值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中游最高、下游次之、上游最低"的分布格局.2)经济集聚、城市绿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值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对其呈显著抑制作用.3)上、中、下游城市之间以及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科技投入水平对上游城市和普通地级市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下游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不显著;中心城市环境规制对绩效值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于普通地级市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了2011—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与1998—2018年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与时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截至目前尚未出现从集聚再到扩散的过程,整体集聚水平仍在缓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就集聚水平而言,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城市整体集聚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就集聚特征而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呈现分布不均匀现象。文章提出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并加大扶持力度,企业也应发挥比较优势吸引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Geoda1.0.6软件,分析各市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表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较为均衡,除亳州外都处于拮抗阶段;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不均衡,皖北和江淮地区主要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皖南地区主要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H—H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L—L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能够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攀升,但是当前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仍显匮乏。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具有很强的空间关联性,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劳动生产率正向促进产业升级,且能够通过创新产出中的中间产出和创新产出中的最终产出影响产业升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因此,应制定政策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大力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创新产出中中间产出的推动效应及其对创新产出中最终产出的推动效应;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针对当前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不能促进该地区产业升级的事实,西部地区应不断提升引进外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E-G指数,对我国4位数水平分类的粮油加工业集聚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在从空间和行业两个维度研究粮油加工业不同行业的集聚特征及集聚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粮油加工业行业集中度整体较低,行业集聚主要由区域集中度决定;粮油加工业的地理分布受农产品原料地理分布的约束较大,粮油加工业大多数行业仍然以主产区集聚为主要特征,且呈上升趋势;除粮机设备制造业外,粮油加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相对均匀,较多小规模企业在某一地区"扎堆"是我国粮油加工业集聚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集聚作为推动地区农业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对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农业上市企业数据以及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数据,系统分析金融集聚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探索金融集聚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并且对不同性质农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非国有农业企业、成长型农业企业、高市场化水平地区农业企业的创新作用更明显。同时,金融集聚对农业企业的创新作用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对金融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东、中部地区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为农业企业创新提供投资信息和融资渠道;二是提高农业企业创新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提升当地农业企业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9.
建立超效率SBM-DEA扩展模型测度2010年河南省银行业分地区的技术效率、建立Tobit模型分析其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银行业区域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分布也不均衡,纯技术效率成为提高技术效率的主要途径;银行业技术效率呈现出空间的集聚性,中北部地区银行业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当地银行业的技术效率构成显著影响。各地银行应该立足自身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与当地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