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著名学者葛兰言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指出一个事实:《诗经》中的情歌来源于仪式。我们不禁有个问题《:诗经》中《国风》以外的诗歌是不是也是来源于祭礼吗?就这个问题,本文试着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巫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与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亦称杜尔干)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主义的方法与结  相似文献   

3.
论涂尔干的职业伦理与法团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极为关注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率先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分析教育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赤 忠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生前曾任东京大学等校教授,他的楚辞研究在日本汉学界享有声誉。本文拟对他的楚辞研究作概括评述,以见他在楚辞研究方面的特点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严慧 《南方论刊》2014,(6):48-51
《天下》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所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英文文化期刊,先后传播由外交官、传教士、汉学家所翻译的三个《论语》英译本,即Leonard A.Lyall的The Sayings of Confucious、苏慧廉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与阿瑟·韦利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分别代表了中国典籍西传时的三种翻译主体:在华外交人员(Lyall)、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职业汉学家(阿瑟·韦利)以及两种译本性质:前两者为通俗读本,后者则体现出严谨的学术色彩,以公平性与思想性为原则,向"天下"传播中国文化元典《论语》。  相似文献   

6.
法国社会学在埃米尔·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1858-1917)的推动下诞生于19世纪末, 迪尔凯姆认为,人受到社会的渗透,被社会所社会化,因而,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因素怎样 和通过什么途径强加于个人。 20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学分为相互排斥的两大倾向。迪尔凯姆的继承者认为,社会学通 过研究各种行为,能够有助于表明束缚变革的阻碍,因此是有用的。另一学派严守马克思主 义,指责迪尔凯姆学派不具备解释的体系,经常表现为经验论者,既无视阶级斗争,又无视侵蚀 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7.
赵晓杨 《南方论刊》2007,(12):88-89
本文主要结合中外《诗经》研究的简况,通过对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的分析、解读,指出其书所采用的社会人类学方法和"异文化"的独特视野对《诗经》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并着重指出其方法论对《诗经》研究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所谓社会学,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各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1798——1857年)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于1836年①开始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社会学首先在法国和德国得到确认,后来又扩展到英国和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以美国、苏联、日本最为突出,而美国的社会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数量方面,还是在研究的规模方面,都居世界第一位。早在1874年②,美国学者威廉·格雷厄姆·萨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更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学界并没有把他作为哲学家来对待,因此,我国学者对布迪厄的哲学思想了解较少。布迪厄依靠自己拥有的哲学资本,创造性地运用系统论、普遍联系和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使其社会学理论表现出生成的结构主义、关系主义和反思性的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诗经》在俄罗斯的流播史已逾百年,期间经历了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三个时期,并始终与当时最著名的汉学家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涌现了王西里、阿理克、施图金、费德林和克拉芙佐娃等一批著名的《诗经》研究专家。俄罗斯诗经学翻译与普及并重,研究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且薪火相继,成果迭出,在国际诗经学界具有长久而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2.
俄国著名的汉学家比丘林,是作为俄国“汉学”的划时代人物载入史册的,故又被称为“俄国汉学之父”。 (一) 比丘林(1777~1853年)是神父雅可夫·达尼洛夫的儿子,他入教前的名字叫尼基达·雅可夫列维奇·比丘林斯基。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他九岁进入了喀山宗教学校,1799年毕业(当时学校已易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被中国禅文化和隐士文化深深吸引的西方读者,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比尔·波特将自己后半生献给了修禅译禅,并通过中国禅诗佛经的翻译逐渐走入中国读者视野之中.与其他译者相比,比尔·波特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禅修不仅直接影响了他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生活经历和信仰取向也同时影响了其翻译之“道”,并最终实现了最佳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匮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5.
1879年,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将其所译的《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之一《诗经》中具有宗教意义的部分诗篇结成一集,收入由其牛津大学同事马科斯.缪勒所主编的《东方圣典》(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丛书中的第三卷,《中国圣典:儒家卷》(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Texts of Confucianism)。这套丛书的宗旨,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东方的宗教文化及其典章制度。但是,由于理雅各没有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做出明确定义,在编选本书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因此所选的篇章未免有些零乱。结果是读者在读完本书后,仍然无法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倒是理雅各对《诗经》中"天"、"帝"以及"上帝"等关键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7.
胡晓明 《中国学术》2003,4(1):276-290
冈村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六朝文学等领域长期耕耘,成果极丰。最近,上海正陆续出版《冈村繁全集》1,其中,《陶渊明李白新论》(《全集》第四卷,陆晓光、笠征译)在日本是颇有影响的著作2,这次在大陆首次出版,倘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9.
“肄言”是严复创制的专门概念,也是一个基本退出应用领域的“古董词”,但该词却是理解《群学肄言》的关键支点。对于斯宾塞原著未曾言明的方法论意涵,严复不仅予以准确领悟,并将这种阅读体认作为翻译该书的基本指针。《群学肄言》不是原著的照实转译,尤其是题名并非原题的直接对译,而是严复基于原书方法论意涵而拟定的新题名。由于受到严复的“肄言”可以“导先路”之说法的影响,有些研究者误将“肄言”等同于导言或导论。实际上,“肄言”是严复精深把握近代各专门学科的知识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创造性译制,其本真意涵是指各门学科都必备的研究方法论或方法准则,故而“群学肄言”的现代意涵是指社会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是中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在西方世界,首先对《花间集》(Among the Flowers:the Hua-chien Chi)进行全本英译尝试的是美国汉学家傅恩。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花间集》全译本。美国汉学家傅恩的深厚汉学学术背景直接体现在译本的体例之中。她的翻译策略以传递词体特征为指归,以中国文化的传译为目的。30余年来,傅恩《花间集》译本流传至全球四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经典译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