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耕夏令营     
留守儿童在农耕夏令营里学农耕。义县高台子镇砖城子村回乡务农大学生敖雷,暑假期间在自己家中办起了留守儿童农耕夏令营。在夏令营中,他组织全村二十余名留守儿童学习传统农耕知识,了解现代农耕技术,传承民间农耕文化,小小农家院成了留守儿童之家。  相似文献   

2.
西域绿洲农耕文化是西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想更深层次地了解西域绿洲农耕文化,我们从绿洲农耕文化的诸种形态、文化关系、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阐释,可以清晰地还原出绿洲农耕文化的功能和在整个丝绸之路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二者间的交融与冲突曾直接影响着王朝盛衰、世代隆替,同时,也左右乃至规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秦汉以前,两种文化圈均未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相互间的接触是零散的、间断的;秦汉以后,中原和塞外各自形成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两种文化间建立起比较稳定、全面的接触关系,其特点是游牧南进与农耕重心南移;降及清朝,“大一统”的政治环境、游牧对农耕依附的加强,传统农耕区人多地少局面的形式,都促使农耕文化全方位地推向长城以北的大漠地区,以和平的方式,交融汇合,蒙古与内地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马颊河十二月》叙农事、描农景、赞农人、抒农情,无不蕴含鲁西农耕文化因素。其农耕物质文化内涵蕴含在农耕作物、农事与农技、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农耕天地中的动植物、农人饮食等方面的叙述与描写中,而其农耕精神文化内涵则蕴含在节气节庆文化、鲁西方言、农耕文化性格与意识及婚俗等其他农耕习俗中。在农耕文明已渐行渐远的当下,《马颊河十二月》为鲁西农耕文化留下了一份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6.
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对其深入系统地分析挖掘,以求呈现中华牛文化的完整内容。  相似文献   

7.
彝族农耕文明是从早期的畜牧文明发展而来的,农耕文化反映在语言方面就是农耕语汇丰富细腻。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口头传统文学,其中的农耕谚语对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搜集大量的汉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有关北方游牧民族的农耕史料的基础上,赴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了详实的实地调查,就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人的传统农耕进行了实证考察。认为蒙古民族的糜子耕种这一传统农耕不同于汉式农耕,有其品种的地理和文化特点。糜子耕种看似简单落后,但它是游牧生产和地理环境的结合物,具有适应干旱少雨环境且保护土壤作用之特点,是有利于干旱生态环境的北方农耕技术。然而,近代以来屡次不断开垦草原、移民人口增多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农耕的衰退,汉式农耕取而代之。这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农耕化之后快速沙化的要因之一。考察之后,提出应该研究推广糜子耕种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公元四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是日本文化史上的古坟文化时期。古坟的形状、葬式,以及陪葬品的变化反映了古坟文化时期内各个阶段的农耕文化的性质和该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一部分陪葬品还说明了大陆文化的介入和影响。新温县内的古坟文化与当时的中央政权所在地区的文化几乎是同质同步,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古坟及陪葬品完整地反映了古坟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了解新县内的古坟文化对于了解日本古坟文化的整体,乃至对于理解和把握日本文化史的全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12.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既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农耕课程的核心精神。课程开发主体对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归类、提炼、加工与转化,构建和实施包含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师幼互动、家园共育、园所环境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的幼儿园农耕课程,旨在复育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北亚的辽阔草原 ,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主要栖息地 ,也是游牧民族冲击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主要出发地。本文对古代中北亚游牧民族的迁移活动进行了详尽考察 ,特别探讨了塞种人、安息人、匈奴人、白匈奴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以及帖木儿帝国的迁移活动 ,认为这种移动虽然扰乱了农耕世界的文明进程 ,大多在军事上甚至政治上战胜了农耕民族 ,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使游牧民族融汇和同化于农耕世界 ,促使农耕世界不断扩大 ;而且 ,这种移动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吉安民间灯彩艺术是吉安大地上盛开的民间艺术之花,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血脉承袭了农耕文明的基因。其原生文化情结在农耕文明的浇铸下,折射出生殖崇拜、和谐生存、韧性抗争等极富农耕文明特质的生命旨趣。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是契丹部族分支的后裔,《旧唐书·北狄》载:“契丹,居潢水之南……逐猎往来,居无常所。”建辽后“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辽史》)从而形成了农牧渔猎多种经营的生产形式。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人则延续了先人契丹多种经营的经济模式,到了清代,清政府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开发,使得达斡尔族的农耕生产由兼营而转向专营,从而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兼及渔猎畜牧的多种经营的生产模式。尽管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渔猎转向农耕,但他的文化形态所体现的依然是渔猎文化的形态特质。  相似文献   

16.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接之地,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服饰、生活习性除了受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之外,也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遗风。陕北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陕北的民族融合历史,同时也说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来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农耕文化,优劣并存,地处黄河流域的西部山区,尤其是陇东的静宁县更为典型。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束缚,实现创新,解决包括土地政策、农耕工具、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部门农业结构和立体农业结构两方面对土家族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部门农业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农耕、渔猎和采集并存,农耕生产逐渐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相关农业生产随之演变的历程;立体农业结构的演变实际上是农耕生产由河谷地带逐渐向山坡推进,其它生产部门随之演变的过程;历史时期农业结构存在地区性差异,在开发较早的地区农耕生产占据主导,而在僻远地区处于传统的农耕、渔猎和采集并重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申报过程中,我们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特指各种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制度、农耕信仰、农业品种均比较健全、比较完备,且这些传统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农耕文明发祥地或传统农耕文明集散地.在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过程中,我们应重点考察这里是否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否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品种,是否保留有一套严密而高效的农业管理制度,是否保留有传统的农业信仰方式以及与这些信仰息息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形式申报的,因此还要充分考虑到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否与其所处环境和谐相处,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以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