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郁达夫南洋时期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加强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地位,提高了马华文学的创作质量。郁达夫的文艺实践活动,为马华文坛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留下珍贵文学遗产,促进了当地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华文文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过程,在彷徨以至迷惘中,作了种种探索与抉择。它是一个不断强化本土意识,弱化中国意识,从依附到独立,由“中国文学的分支”脱胎为新加坡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化过程。南洋文艺──马来亚文艺──马华文艺独特性,标志着新华文学历史进程中自主、独立、创新意识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旅台作家,常常扮演着前卫、先锋、变革的文学角色。而在台湾文坛,旅台作家的南洋背景异域色彩又赋予他们某种神秘的美学魅力。"旅台马华文学"扮演了两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中介角色。旅台作家的文学书写、论述和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马华文学史的进程,而且在台湾文坛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学场乃至文化场的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台湾经验和马华文学生态关系的讨论属于华文文学学科前沿性课题。对于马华文学中的留台作家群体来说,台湾经验以及相关思潮对他们个体创作的影响及其再现可以分成四种模式:1.宏观的留台马华作家谱系及其诗社,以王润华的诗歌为代表,既体现了当时台湾型现代主义的各种优点和先锋性,更好地观照台湾,又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和情怀,创设出独特的南洋诗学;2.立足台湾的南洋书写,主要是考察马华作家在台湾时的有关南洋的文学创作,核心问题指向"原乡";3.扎根大马的南洋创制,主要是研究留台后回归南洋的作家们的创作;4.台湾视野下的南洋论述,呈现出马华批评的台湾视野及其丰厚力度。上述四种模式更多是从宏观层面的梳理,更具体的个案叙述有待继续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6.
汉灵帝偏好新奇有趣的流俗之物,在文艺方面也是如此。在帝王权势作用下,汉灵帝对俗丽文艺的爱好逐渐转化成了两大政治举措:开办鸿都门学,招收擅长奇文异艺者;诏令公卿辟举鸿都门生。汉灵帝以俗文艺取士的制度性行为冲击了传统选官制度和主流文艺观,也引导和助推了文学艺术的浅易化、大众化倾向。当然,汉灵帝对"依经立义"的雅文学传统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随着文学新现象的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高科技与文学相伴相生,进一步消解了文艺政治功能的中心地位,文艺的功能要素和功能体系等发生了嬗变,形成了以审美为宗旨的多种功能复合渗透的文艺功能体系。文艺的休闲娱乐功能日益成为平民消费的时尚;政治功能的中心地位逐渐被排挤,趋向潜导化;经济功能成为文艺创作的强大驱动力。文艺功能是随着时代、社会、政治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发挥着与时代相适应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文艺功能的历时性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马华新文学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近年来受到批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一个以中文书写、创作主体与接受群体又绝大多数是华人的文学系统,马华新文学的确很难摆脱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对新世纪马华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性的多种面貌进行探讨,从马华新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中华情结和汉字的文化示意作用三者中挖掘马华新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血缘关系,借以促进中国新文学与马华新文学的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建文艺社会学是必要的--文艺学学科发展的一种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研究是在"社会-文学"关系的考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诗学作为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研究,其阐释重心在于"文本"和"语境"的关系.而这,其实也就是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就方法论而言,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和文艺社会学,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将文化诗学定位于"文学文本"研究虽然有助于遏制文化研究的"泛文本化"倾向,但也遗漏了文学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因此,在"走向文化诗学"的同时,有必要"重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学可以有"技术的"、"批判的"、"实践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新现实主义"和"先锋派俗文艺"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两大主流.这两大主流能发展并持续到新世纪,反映了人们对"学院派"小说形式的厌倦和对传统文学的眷恋.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汉宋兼采”及具有经世致用特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西力侵逼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曾国藩萌生了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意识。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倡导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等等,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开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曾国藩的“中体西用”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使得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只能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开先河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曾朴的译著及版本,指出曾朴不愧是近代译介法国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曾巩受人争议最多.解读<元丰类稿>中的三十四篇杂记文,总结其艺术特色,既有助于理解曾文雍容平和的独特风格,也有助于重新认定曾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丰曾氏到了第五代已经全面衰落,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成为维持家族声名的最重要的方式。曾悖现存诗词均为绍兴中知黄州与台州所作,着意书写个人游赏清兴以表达“方外之乐”,他继承曾氏家族第四代传统,与江西诗派变调诗人韩驹、徐俯、吕本中、曾几等人往来唱和甚密,诗歌受其影响;词以小令为主,能将洒脱与温婉结合。曾协仕途与声名不及曾悖,但现存诗词最多,其诗学苏轼、陈与义而有所变化,词有陈与义的疏爽洒脱。曾悖与曾协代表曾氏家族诗词的两种不太相同的风格取向,曾晦之、曾思的诗作接近曾悼。接近江西诗派仍是曾氏家族第五代的诗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魏夫人是北宋政治家曾布的夫人 ,为当时文学成就和社会地位最高的女性作家。其作品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北宋时期上流社会妇女生活状况和命运 ,突显了她们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的痛苦 ,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发自内心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曾纪泽是外交官,赫德是总税务司。赫德插手中法谈判、中英谈判、排斥中国外交官,引起曾纪泽的不满,以致频频将赫德不愿公开的信息透露给报界。在中葡澳门交涉方面,双方意见更是尖锐对立,明争暗斗,直至曾纪泽逝世。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最后一批士大夫的代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而严复是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被视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他们均是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均不满于汉学宋学无用、无实,传承了文化传统中的经邦济世情怀与实事求是精神;均文宗桐城派,由曾国藩推动而实现中兴的桐城古文,经严复以先秦文体表达现代思想这一中介,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驱。从曾国藩到严复,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在某些方面,严复的思想是在曾国藩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从曾国藩等人的变易论通向严复介绍的进化论;均为军事近代化尤其是建设近代海军的重要推动者;从曾国藩将传统学术门类中增加"经济之学",到严复从西方引进现代经济学;从曾国藩倡导"格致",到严复全面介绍西方科学;均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尤其是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先驱者、先行者。严复对曾国藩思想也有突破性发展: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采取激烈抨击、全面颠覆的态度,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天壤之别;曾国藩终其一生没有从旧学中突破、突围,而严复对旧学进行揭露与批评和学术形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开启了闸门。  相似文献   

18.
曾巩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除其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外,他的经济思想也很丰富,涉及到节用、通商、社会救济、重农等诸多层面.曾巩的经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济思想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推崇桐城诸老,文学理论师法桐城传统。他继承戴名世“率其自然”的主张,崇尚自然之文。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其雄奇文风被曾氏所张扬。曾国藩作品洋溢豪迈刚健之气,气吞山河之势。他沿袭道统与文统相结合的规则,添加文学经世主张,创建了桐城派一个变种湘乡文派,使桐城古文再度延伸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20.
拟从狭义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曾国藩与近代西方文化、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曾国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等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说,并以此祈望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源流与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