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一种自觉的“作者意识”。文章从考索“作者”的原义入手,分析了《文心雕龙》作者意识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论述了这种“作者意识”所代表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独立的主体意识而包含的二重性,探讨了其中具有的人生作者意识、人文作者意识和人格作者意识等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2.
黄伯荣 《东方论坛》2008,(5):126-127
戚晓杰教授《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以下简称《特殊句式研究》)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翻阅此书,看得出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体现了作者久经历练的扎实的学术功底及对汉语语法的独到认知;该书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科学,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美的湘西世界图景,这个艺术化的世界是作者潜意识情感的投射,寄寓了作者爱与美的人生理想,更是苗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但这个理想世界却如此脆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慢慢走向幻灭,走向凄凉,而作者又不甘心精神家园的陷落,又不断进行苦苦追寻,在矛盾的沉浮中寻找希望。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当代女作家JoyCowley是一位多产作家,她的短篇佳作《丝绸》揭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并从中悟出人生真谛的超前意识。故事以丝为题,以丝为线,丝恰似一条姻缘丝带把一对年近古稀的情人连在一起,唱出了一曲无怨无悔,古朴人生的赞歌。作者巧妙地用丝绸象征真实而纯洁的爱,展现了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颖而翔实的史料,从《正字通》一书作者的籍贯、生平、治学方向、版本互异、售版始末,以及该书的编排体例、凡例、正文内容与明代梅膺祚《字汇》的关系诸方面,考证了《正字通》作者的真伪。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在西晋陈寿著史书《三国志》及南北朝时裴松之注释的基础上,吸取大量民间故事而成书。作品中表现出作者浓重的创作思想倾向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但《三国演义》最终是以作者所寄希望的人物、事业的毁灭、作者理想的破灭而宣告结束,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三国演义》悲剧的直接表现是作者充满希望和理想的蜀汉刘备集团的大业未酬,作者致力于塑造人物的英雄气短,进而表现作者创作思想的矛盾性。一、事业的态因性《三国演义》贯穿始终的是蜀汉刘备集团以复兴汉室、统一天下为宗旨,并为之而进行着一切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评: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多思亦善思。文章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离宴饮后回自己童年小屋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时纯洁的友谊中少了一份天真,童年时许多快乐的生活再也回不来了,这一切都因为我“长大”了,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无限怀念而怅然若失的心情。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点和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几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议,作了简要的概括。作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点,只能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能再往前移或者后挪。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者主张大体分为准各,孕育、产生,形成、展开,发展、走向成熟和形成体系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邱国记事》是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一篇颇具特色的小说,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很能反映这位女作家的创作倾向。小说主要描写了游玩邱国的男男女女,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情节,但在伍尔芙的小说里,主题与形式紧密相联,虽然作者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上去,但其前后主题却是连贯的。作者在小说里试图从最初紊乱的印象中创造出一种和谐来,所以通过检查一个人内心思维来表现这个人物成了伍尔芙小说的中心。此外,作者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以及非人类中的生灵同人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活力和观点。而作者的描述,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断断续续的对话则构成了《邱国记事》的主题之声,戏剧般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到了小说的结尾,各方之声汇融在一起,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作者就是运用这种"蛛网状"式的现代主义小说的结构形式渐渐地将人类同非人类融合在一个统一整体里。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主旋律”历史小说,现实政治与历史想象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对话与互动关系。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叙事的影响体现在“主旋律”历史小说文本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英雄典范的转移、大和解的愿景、父权秩序的重申以及民族主义的表达。而上述内容在文本上的呈现也透露出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转型与价值系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视域设置了过去凭啥活着、现在怎样活着、未来如何活得更好三个时段的维度问题,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散文体和韵文体结合,对于族群起源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态想象;活态仪式的善待万物展现了和谐的生态实践;诉求自由、探求真知为未来向好的生态建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诗意生活感性的、审美的呈现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创造,以其特有的神话、传说、歌谣、仪式等成就了稻作文明——“那[na^2]”文化生态叙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文艺"反修",当时翻译出版的供批判用的苏联文学作品,主要有三种类型。中国当时组织的对"苏修文艺"作品的批判有四方面问题。由此可以获得两点启发,即:1.文学批评不能全盘附庸于政治;2.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不会被意识形态分歧和政治偏见所湮没。  相似文献   

16.
但丁的《神曲》在结构艺术上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情节线索来看,《神曲》接受了《奥德修纪》和《埃涅阿斯纪》的影响,巧用漫游经历,设置穿线人物,统领文本结构,但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以主题划分“类”来叙述故事;在框架结构上,受阿拉伯东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立体结构。《神曲》还受到古希腊“三联剧”的影响,并把其与宗教观念中的“三位一体”相融合,使“三”有了神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女词人赵我佩存词173首,收于《碧桃仙馆词》中。赵氏体至孱弱,工愁善病,其词多言"病、瘦",直抒胸臆,清丽婉约。赵氏"病、瘦"词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不但记录了赵氏受苦受难的身体感受,也记录了赵氏受苦受难的心灵感受。她通过疾病所导致的苦难和情感上的残缺,唤醒自己及同时代的女性长期以来对疾病苦痛煎熬及夫妻离居造成的情感缺失的麻木,找寻迷失的自己,并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可以说赵氏词以独特的"病、瘦"言说参与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来,为后世读者竖起了一座"病、瘦"词的丰碑。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热点。其中"游戏"主题说自有其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这些不仅开拓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而且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研究回归到文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叙事主题触及到了人生的本质问题,其文学理念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全书结构严谨,匠心独具,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通篇整体结构的创作能力。其中,源氏身边女性的死亡个案对通篇的构成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以此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