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杰里科(Jetioho) 以色列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约旦河西面7公里处的约旦河谷,西距耶路撒冷38公里,南距死海6公里,低于海平面300多米,与耶路撒冷的高度落差1000多米。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低的城市”。杰里科东北8公里处便是联接约旦河东西两岸的重要纽带——侯赛因大桥。杰里科地区面积约为36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15万,绝大多数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杰里科市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1.6万。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华盛顿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1994年5月又签署了该协议的执行协议,随后,杰里科从以色列占领下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中东地区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巴以正式实施自治协议,也门内战连绵不息,阿拉伯国家进一步陷入分裂,原教旨主义继续发展力量、扩大影响,西方大国竞相调整中东政策……这一切均引人注目。总的看,地区局势继续趋向缓和,一些热点问题有所降温,但因受冷战后格局转变和海湾战争滞后作用的持续影响,中东地区固有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矛盾有所发展,中东地区形势依然复杂、动荡。 中东和谈在艰难的讨价还价中逐步取得进展,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 继去年9月13日巴解同以色列签署巴人在加沙、杰里科率先自治协议后,今年5月4日,双方又在开罗就正式履行这一协议签字,这标志着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打下了基础。目前,自治实施情况基本顺利,以军已于5月13日撤离杰里科,5月18日,最后一名以色列士兵也由加沙撤出,至此,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加沙和杰里科长达27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加、杰自治全面开始。巴勒斯坦人已正式接管政权,数千名巴自治警察业已陆续到位,并开始行使职责,安全方面迄今未发生重大不测。  相似文献   

3.
40个昼夜过去了,他打开园门,以便人们可以进来。——纪伯伦《先知园》 杰里科,阿拉伯人把它称为埃里哈,意为“芳香之地”,笃信它的芳香来自“真主的花园”,因为先知伊萨(即基督教的耶稣)曾来过这里,他种的树,至今依旧荫庇着杰里科人。杰里科位于死海以北大约10公里的约旦河谷,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千年。 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根据上帝的旨意,带领百十万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西奈半岛沙漠中艰苦跋涉40年之后,终于来到约旦河东岸。尽管上帝给以色列人的“涌流着奶与蜜”的“应允之地…  相似文献   

4.
中东这块一直是世界“热点”的地区,目前正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原先美苏两家各支一派,阿以间甚至阿拉伯国家之间不断进行武力冲突的局面已经消失或程度正在减弱。中东的总体形势与冷战后的世界形势一样,也在趋向缓和,阿以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相互争端已成定局。中东和会自1991年启动至今3年多了,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巴以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协议;约以正式签订和平条约,约且成为继埃及后第二个正式与以色列解除敌对关系的阿拉伯国家;叙以和黎以谈判也正在进一步深入进行。同时,一些海  相似文献   

5.
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落在携手促成巴以和约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身上。他们三人将分享93万美元的奖金。授奖仪式于1994年12月川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自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随后便爆发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民族之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持续一年多,并于1956年7月围绕“苏伊士运河”再度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终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杰里科、加沙地带,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6.
2000年5月底,我有幸来到加沙的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工作,到任没多久,办事处领导就安排我和刚到任的小王一起参观耶路撒冷老城.那时,新一轮巴以冲突尚未爆发,巴人正乐观地期待着9月巴勒斯坦建国,因此到处是一片和平景象.车子离开加沙,便进入新闻媒体常提到的埃雷兹检查站,在希伯来语里,"埃雷兹"意为国土,同阿语中的"土地"一词相似.检查站的以色列学生士兵为我们办好入境手续后,车子继续向东行驶.  相似文献   

7.
1994年是值得阿拉法特庆贺的一年。巴勒斯坦人率先在加沙—杰里科实现自治,阿拉法特率巴解总部从突尼斯迁到被占领土,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此外,为表彰  相似文献   

8.
在1992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44周年前夕的一个晚上.巴勒斯坦著名文学家艾米勒·哈比巴家的电话铃突然响了,当他拿起电话听筒时,送入他耳朵的是以色列文化部长扎布隆·哈米尔的祝贺声:我十分高兴地祝贺你荣获以色列文学创作奖……艾米勒·哈比巴听完以色列文化部长哈米尔的祝贺,感到非常荣幸,立即拿起笔,写了一份声明:“我衷心感谢具有文学权威性、科学性和受人尊敬的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决定授予我以色列文学创作奖,感谢以色列文化部长扎布隆·哈米尔先生亲自打电话告知我这一消息”他  相似文献   

9.
1993年9月13日,阿拉法特与拉宾在白宫实现“历史性握手”,最终签订了巴以和平协议。此后,一位曾为和平进程立下汗马功劳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展风采的阿拉伯女性突然间“销声匿迹”了。她,就是巴解组织前发言人哈娜·阿什拉维。 对阿什拉维的“淡出”或曰“引退”,观察家们众说纷纭。主要看法有两种,一是她与巴解领导人之间意见不合;一是她的人身安全受到来自极端组织的威胁。实际上前一种看法比较符合事实。阿什拉维对巴以《开罗协议》以及后来在华盛顿签署的《和平协议》是有看法的,认为巴方为此作出的让步太大。尽管如此,在双方达成《开罗协议》之后,她仍不遗余力地为和平,为世界  相似文献   

10.
巴以协议的“红娘”──约翰·约根·霍尔斯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来到美国白宫,在南草坪上签定和平协议。克林顿政府对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巴勒斯坦人有限自治协定,作了精心周密的安排。美国四家主要电视网也一起出动,开动宣传机器,向全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实况转播这一盛举。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是:巴以和解以及巴以最终达成协议是由美国促成的!在电视台近4个小时的现场报道中没有挪威外交大臣约翰·约根·霍尔斯特的一个镜头,只是在电视台报道参加签约仪式的一长串名单中人们才得知,霍尔斯特也在其中。奇怪的是第二天美国各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1996年9月22日阿盟驻华代表处主任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萨克特博士在北京召开的耶路撒冷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代表阿盟秘书长阿卜杜·马吉德博士所作的讲话。受阿盟代表处委托,本刊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7】《地名辞典》编纂者雅古特(公元1179~1229年),全名希哈布丁·艾布·阿卜杜拉·雅古特·本·阿卜杜拉·哈马维·罗米·巴格达迪。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著名辞书编纂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祖籍东罗马帝国,卒于阿勒颇。著述颇丰,其中以《地名辞典》和《文学家辞典》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3.
巴勒斯坦文学是阿拉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称为“被占区文学”又叫“抵抗文学”或“流亡文学”。当代巴勒斯坦的作家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遭到迫害,或被监禁,或被流放,一些人甚至在斗争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经常处于流亡状态中,生活环境极为艰苦,但是他们不畏强暴,勇敢地投入武装斗争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力求使自己的创作为民族解放这个总目标服务。这里介绍几位著名的巴勒斯坦作家、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生涯。 一、拉夏德·阿布·夏维尔 1942年,拉夏德出生在巴勒斯坦哈利利县的宰卡林村。1947年,以色列挑起战火。拉夏德一家被赶到当时巴勒斯坦仅有的一小块没有被侵占的方,就是靠近哈利利县哈勒萨的乔尔地区。他们赤着脚在红色的土地上行走,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当地的冬天十分寒冷,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几十家人拥挤在一个山洞里。为了弄到点吃的和穿的东西同,几十个游击队员悄悄地摸进敌人占领的一个村庄,结果却遭到敌人的伏击全部牺牲。他们不得不迁移至白塔·策哈姆地区,住在一个难民营里。两年后,他们又搬到城里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寺住下,再后来,犹太人用几十辆卡车,把他们送到了杰里科地区。杰里科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寒冷的阳光射在大地上,沙土闪闪发光,  相似文献   

14.
1913年,沙特家族首领阿卜杜勒·阿齐兹率军占领哈萨,将领地扩张到阿拉伯湾沿岸,然后向英表示希望签署“海湾地区中立条约”,但英未予表态,因为它不愿在一战爆发之前过多地卷入半岛的内部事务,也不愿激怒当时统治纳季德地区的奥斯曼人。结果,阿卜杜勒·阿齐兹慑于奥斯曼人的海上力量而被迫于1914年5月15日和土耳其政府签订了条约。 一战爆发后,英奥双方均有意与阿卜杜勒·阿齐兹结盟。经权衡,阿卜杜勒·阿齐兹倾向了荚方,但他提出,英方必须消除奥斯曼人的海上威胁,并在他与海湾地区的埃米尔发生冲突时出面仲裁。经多次谈判,1915年12月26日双方签署了“达林协议”,  相似文献   

15.
科威特前财政大臣阿卜杜尔·拉蒂夫·哈马达1月13日在阿布扎比的一次经济座谈会上说,美国冻结利比亚资产的决定,是违反国际经济公约和准则的,这对美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哈马达说,现在对阿拉伯国家来说,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2000年5月底,我有幸来到加沙的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工作,到任没多久,办事处领导就安排我和刚到任的小王一起参观耶路撒冷老城。那时,新一轮巴以冲突尚未爆发,巴人正乐观地期待着9月巴勒斯坦建国,因此到处是一片和平景象。车子离开加沙,便进入新闻媒体常提到的埃雷兹检查站,  相似文献   

17.
开罗见闻     
·纳赛尔·霍斯鲁(1003一1088),波斯诗人、学者。家住巴尔赫城附近的卡巴迪扬(今阿富汗境内)。曾在塞尔柱宫廷任文书。43岁时辞去文书职务,外出游历,长达七年,曾到达叙利亚、耶路撒冷、埃及、麦加、也门、伊拉克等地。他的诗富有哲理,笔触生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深受人们喜爱。他写了六万余行的诗歌,传世的只有两万余行。主要作品有《光明颂》、《幸福颂》、《旅行者的粮食》等。他的散文作品也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他写的《旅行纪事》是十一世纪优秀的波斯散文作品,语言精炼,表达流畅,描写翔实。《旅行纪  相似文献   

18.
阿以和谈中,最棘手最敏感的当数“圣城”耶路撒冷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主权归属,而且涉及到宗教和民族等都极为错踪复杂的内容。巴解和以色列坚持对耶城的主权要求,各不相让,矛盾愈演愈烈;约旦与巴解之间在东耶宗教管理权问题上分歧不断加大;沙特、摩洛哥、梵蒂冈甚至埃及等国或出于扩大宗教影响的考虑,或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也都觊觎这座圣城,更增加了耶城问题的复杂性。但是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决非易事,将经历一段非同寻常的艰难和曲折过程。 一、耶路撒冷问题的历史渊源 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名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中,耶路撒冷均为“和平之城”之意,但事实上这座“和平之城”却饱经忧患,鲜有和平之日。许多世纪以来,该城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息。历史上,这里曾先后留下犹太部落、亚述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奥斯曼帝国等众多朝代的痕迹。到了近代,围绕耶路撒冷主权和宗教等权利的争执和纠纷趋于激烈。1917年,耶路撒冷为英国占领,1947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其定为国际城市。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该城被一分为二,以色列占领新城,约旦占领了旧城及其东北部地区。1950年,以色烈宣布将首都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1967年第三次中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月4日,以色列军队宣称,他们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发现了两条巴勒斯坦人用于偷运武器的地道。一天后,火光和浓烟冲天而起,以军将“发现了地道”的巴勒斯坦民宅炸毁。在以色列军队隆隆不断的枪炮声中,一个沧桑而又坚定的声音却不断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回荡:“今天的问题,并不是阿拉法特的命运如何,而是巴勒斯坦人民赖以生存的这片国土的命运如何,是巴勒斯坦独立、尊严和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的命运如何。”阿拉法特本人的这句话,每说一次,总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响应的有他的巴勒斯坦同胞,也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要巨头;当然,还有来自以色列方面更为激烈的炮火  相似文献   

20.
9月,仅770万人口的以色列,40万人涌上了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城市的街头,抗议房价和生活费用过高,成为以色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