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办一张上乘的报纸,笔者认为编采人员应该具备和强化以下四种意识。1.新闻意识。衡量一个记者、编辑优秀与否,要看抓到了和在版面上编发了多少重大新闻、独家新闻、热点新闻,一般来说, 新闻含量越多,新闻价值越大越好。有了这种意识,记者就会用新闻的眼光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编辑就会用新闻的眼光审视所有的稿件,不至于漏发有价值的新闻。同样新闻龄的记者、编辑,其新闻素养、新闻感觉截然不同,面对同一新闻、同一采访对象,有的会满载而归,有的则空空而回。有的编辑可以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吃干榨尽,把最有价值的、读者还不知道或非常想知道的新闻展示给读者。由此看来,新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记者、编辑新闻生命的长短。新闻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是一个艰苦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传播的宏观意识郝跃南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新闻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宏观”这两个字在各类新闻理论著述和作品评介中频率很高地出现。比如:记者和编辑“要用全新的发散形、网络形的思维方式,对各种事物作纵横交错的宏观上的整体考察”①。经...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同样的新华社资讯源中编辑组合报纸国际新闻版面而又独具特色 ,是摆在国际新闻版编辑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世界眼光 ,这包含三个方面 :全局性、预见性和独特性。要以世界眼光审视和驾驭稿件和版面 ,注重版面的新闻策划和版面编辑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 除了日记,流自笔端的文字总是给别人看的,这个“给别人看”的观念,就是读者观念。各种新闻报道,对读者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读者看新闻报道一般都是浏览、选读,所以新闻工作更要牢记自己的作品是“给别人看”的,更要有读者观念。中外新闻工作者都重视读者观念。英国《世界新闻报》编辑说:“报纸关心的是吸引最大量的读者,从而吸引(可以获得)最高利润的广告生意。至于新闻道德,从来就不应该当作一回事。”①他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某些资产阶级报刊搞唯利是图。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当然不能这样。但是,对于“吸引最大量的读者”这一点,我们却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实践证明:打动读者,从根本上说要靠手中掌握的是真理,但是,真理如果不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就接近不了读者。“接近”尚难,何来“打动”?所以,我们的报纸刊物同样需  相似文献   

5.
编辑和记者是新闻机构划分的不同“工种”,在新闻流程中肩负着各自不同的职责。编辑和记者都是新闻机构的业务骨干,组成新闻运作的核心,新闻媒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犹如人拥有了一颗健康的心脏。这里所说的“高素质”含义很广,其中就包括编辑、记者应具备处理好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对社会新闻日益看重,纷纷在时段和版面上为其大开“绿灯”,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每天都向人们扑面而来。作为“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晚报更是如此,社会新闻被视为晚报各类新闻中的一大支柱,是每天奉献给读者的“新闻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也是时下被许多人所称的“卖点”之一。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晚报如何进一步搞好社会新闻,如何处理好“卖点”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在讲政治的同时又让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呢?一、社会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7.
论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者群中,对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新闻既然归属于文学的旗帜下,理当文辞闪烁,不拘一格;有的则认为新闻是只需要注重实际内容,即传递信息,而有别于文学,用不着“使花枪”。 新闻作品应该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呢?本文认为,新闻作品不能简单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评判它的优劣,因为新闻相对于文学来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即它们之间具有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一、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 新闻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逐渐从文学体裁中分离出来并日臻完善、发展起来的。在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报纸版面是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版面设计直接决定了版面风格能否被读者所接受,能否在目标读者群中产生强大影响。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新趋势,就是突出个性,注重定位。好的版面设计一定是集中了取悦读者、提高读者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和将传播效果最大化于一身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作品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实用美学的基础》一书中论述实用美学的特征时曾提出一条基本原则;精神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同样道理,对于精神产品之一的新闻作品来说,能否使读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悦”,便是新闻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这里所说的审美品格,是指新闻作品中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从而产生精神力量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内容才具有审美品格呢?或者说,新闻作品在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体现何在呢?从新闻作品的实践来看,大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其内容无一不是具有“新、深、实、精”等美学特征的上乘之作,这“新、深、实、精”便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新”即“新鲜”,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作品的新通常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时间新是指新闻作品应当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新闻事实发生时期距新闻作品公开发表时间的时间差越小,则给人的新鲜感就越大.曾获全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金浦机场今天下午发生爆  相似文献   

10.
谭艳 《南方论刊》2004,(7):37-37
报纸宣传是一种以新闻为主体的媒体,但具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能否具有传播的价值,报纸版面的内容,版式的编排风格对整份报纸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纵观近年来各品牌大报,版面的内容和形式更是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各报为做强“第一眼效应”,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改版。版面的实用价值和新闻价值,正以无声的版面语言展现了报纸的风貌,吸引读者为之捧读。  相似文献   

11.
传统编辑的基本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之后经过严格把关再进行有效的传播。在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业转型改制的形势下,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传播为视角探讨编辑的本质:编辑工作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编辑是科学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这一活动中编辑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美学观,论述了版面编排和读者阅读美感的内在联系。明确了美术编辑在新闻编辑中的责任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作为报纸的重要新闻,在当今中国的报纸版面中,已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社会新闻版面也就作为一个名牌版面纳入报纸的整体架构,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好社会新闻版,就不仅是一个编辑技巧问题,而且是一个编辑意识问题了。本文试从社会新闻编辑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作粗浅探讨,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新闻改革中,记者要写一篇主题鲜明、文笔优美、意境深邃作品,而且又要避免报道与他人雷同化,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这并非易事。只有报道角度的个性化,突出自己新闻写作的特有风格,才能赢得受众市场。我们试看那些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报纸,它们大都通过选择新的立意和角度,使新闻不仅有很强的新鲜感,而且有一种纵深感,深化了主题,以它“个性”化的魅力吸引读者。例如在长江三峡合龙的这场新闻报道大战中,各家报社、电台、电视台都投入了“大手笔”精心组织采写,都在如何突出各自的报道个性上下功夫。有的记者在挖…  相似文献   

15.
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眼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这既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凝固真实的瞬间,以视觉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部分专业性强的科技、经济报道应用图表、图解使复杂又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将漫画引入版面,以艺术形式评价新闻内容,其形象性、直观性远胜于传统的文字评论。比起长篇累牍、洋洋洒洒的文字,图片凭借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极具张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贾静波 《兰州学刊》2003,(4):205-205
过去 ,国内报纸的头版是比较死板的 ,老是那么几个固定的模式 ,翻来覆去地使用。今天各报头版已有很大的进步 ,版面风格也有较多的变化。但总体上看来 ,还是缺乏一种大胆试验的精神。头版在报纸圈子内一向被称为橱窗。我认为 ,头版一般不要刊登广告 ,它应该是一幅完整而不受干扰的版面作品 ,可以进行自由的版面创造。头版陈列什么来招徕读者呢 ?那就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新闻。头版有没有好新闻 ,吸不吸引读者 ,从根本上说 ,还不光是一个设计版面的问题 ,首先是属于内容的问题。头版应当是当天报纸中具有最大意义和刊登最重要新闻的地方 ,最重…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新闻的第一吸引力 ,是新闻主题最简明、最有力的体现 ,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要想改掉新闻标题好为人师的毛病 ,最为关键是记者和编辑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自己看成是为读者服务的而非读者的老师 ,一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在情感上先感动自己 ,才能打动别人 ,这是营造标题亲和力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仅给新闻传播格局带来巨大变化,也对新闻伦理道德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伦理价值在新技术的渗透中不断被解构。应该构建何种内涵的新闻伦理观来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尽快展开学术研究和讨论。根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考察,“人机协同”概念强调了未来技术发展对新闻业的更高要求,其伦理学内涵也为突破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哲学路径:构建人机之间平衡和谐的关系,以人类的智慧让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物尽其用”,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人民领袖对“人民性”精神内涵做了精辟论述。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记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新闻人与人民群众关系应当水乳交融,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贴近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回归。贴近群众,也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提高舆论引导艺术的必然要求。新闻报道应当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风,人民群众才会喜闻乐见。为此,记者应有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怀有调查研究的写作态度,才能写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报道经济现象、经济发展态势,是经贸部记者的主要职责,经济新闻同样是报纸版面的重头戏,只有多发掘经济新闻素材,写好经济新闻才能使报纸的版面更有厚重感,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