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30年代 ,在瞿秋白积极倡议下 ,形成了大众文艺问题的又一个讨论热潮。瞿秋白热心倡导大众文艺运动 ,与他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的认识与要求分不开。他的文艺大众化主张 ,强调了“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生活大众化”的必要性 ,提出了革命大众文艺内容和题材的新要求。关于形式问题 ,他特别看重旧形式的利用和改造 ,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为推广大众文艺 ,他设计了开展“俗话文学运动”、“街头文学运动”、“工农通讯运动”等方案 ,并在苏区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几年的论述现代社会状况和前途的文章里,作者不仅越来越强调变化和变化速度的日益加快,而且还强调了结构上的不连续性问题。在涉及社会的不平等时,作者们不仅越来越强调“一致”(Consensus)与“冲突”的对立,而  相似文献   

3.
<正> 最近,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普及鲁迅著作提高鲁迅研究水平》的文章,觉得里面涉及的许多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问题,包括把鲁迅既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又“赞同”文艺“也可以”“用于革命,使为工具的一种”的主张简单化为赞同“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讨论,因此,特借编《鲁迅文论选》的机会草成此文,以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4.
风靡西方世界的人道主义,在我国文艺界的命运却是极其不幸的。如果我们公认高尔基“文学是人学”的名言是文艺信条的话,那么,也就得承认人道主义在文艺中的地位。因此关于文艺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还有继续和深入的必要。“人道”,在中国古代与“天道”、“地道”相对立,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神道”相对立,都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不难发现,中西方关于“人道”的讨论,并非是在一个层面上展开的。“天道”、“地道”乃自然之道,它与“人道”的对立,是人与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有人利用党的文艺政策调整之机,大肆鼓吹“文艺要独立于政治”,“文艺要与政治离婚”,说什么“新潮文艺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文艺从政治腰带上解下来”,他们歪曲攻击毛泽东文艺的内核思想是“政治实用功能”,而完全迷失了“文艺的审美本性”,把文艺的审美本性与政治截然对立起来。为了给与政治文艺的对立或离婚寻找根据或借口,他们或者乞求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文艺思潮;或者歪曲文艺史实,否定革命文艺传统,公然反对马克思文艺理论就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我国文艺的指导作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中介”说的提出,意在强调文艺的阶级倾向及意识形态性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然而,主张文艺“反映”社会心理,以社会心理为“直接源泉”,却很可能导致马克思所反对的把文艺作品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反映”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标示的是认识领域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以使用“表现”、“传达”等术语为宜。讨论应当深入研究文艺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研究中,对于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看待哲学党性原则的,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等问题,少数同志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强调党性原则,就有可能使人们看问题产生“片面性”,不利于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甚至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主张把难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起来,而是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如此等等。他们提出的问题十分尖锐,这就有必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十分丰富,对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发展,尤其是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为新时期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要遵循文艺的发展规律,为电影发掘自身艺术特征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坚持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为促进新时期电影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主张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进一步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电影适应社会,面向观众,走向多样化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荃麟同志等“中间人物”论者,在我们社会主义文艺领域中,举起“写中间人物”的旗帜,与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相对抗,妄图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引向资产阶级文艺的歧途。为了掩盖他们这种文艺主张的阶级本质,掩盖他们对“卑微人物”的“旧的东西”那种深沉的“眷恋之情”,邵荃麟同志等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写“矛盾”。他们说: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间人物身上”,“中间人物”旣是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又是“矛盾错综复杂的人物”。他们认为,文艺要写矛盾就必须写“中间人物”。这一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成了他们资产阶级文艺主张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厨川白村是在一种不谋而合中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在“生命力”受到压抑是文艺产生的巨大动力这一文艺主张上 ,他们有着共同的认识 ,而且他们都主张 ,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同时又应当是社会文明批评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批评总的看来是健康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自觉不自觉地用“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思想方法去思索问题。表现在:1、为否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不够完整的提法,片面强调文艺的表现“自我”;2、为否定过去强调文艺的政治作用,片面强调文艺的娱乐功能;3、为否定过去强调文艺的內容,片面强调艺术形式至上;4、为否定过去拒绝接受西方文艺中好的东西,完全肯定西方文艺,贬低本民族的东西。本文按对待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原则,对上述问题做出辩证的回答,期望辩证法在文艺园地扎根。  相似文献   

13.
“背对现实,面向自我”,这是“崛起”论者提出来的一个口号。他们主张“表现自我”,反对“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主张“回避去写那些”“英勇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他们把“反映生活”同“表现自我”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旧的美学原则,是过时了的旧观念,后者则是“新的美学原则”,“新的观念”。在“崛起”论者的这些新的口号和主张里,实际上所涉及的还是一个老而又老的问题,即文学的主客观关系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崛起”论者的一些具体论点,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写真实”口号异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许多文章在强调文艺的真实性时,常常提到“写真实”这个口号,说它是斯大林提出的。有的文章,还追溯到恩格斯给哈克奈斯的那句关于现实主义的名言,认为其中的“再现”“真实”,就是“写真实”,并且认为:“写真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艺术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他们的“主张”。 (见《马克思主义经典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上,不同军事路线的产生,总要有不同的思想路线作为其理论基础。“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也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军事路线认识论上的根源。而与之相对立的法家军事思想,一般总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其思想基础的。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军事家曹操的军事思想就是如此。曹操在其进行的长期的统一战争中,提出“量敌而动”“因敌而制胜”的主张;强调“战在我,非在贼”,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阐明“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说明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当自然主义文学风行日本文坛的时候,夏目漱石也步入了文坛,以其完全不同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在《文艺的哲学基础》中主张文艺不可能没有理想,反自然主义文学“写真实”、“无解决”的主张。而他的创作,尤其是中长篇小说的创作,则是他的文学理想的实践。作为一个杰出作家,夏目漱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是两种对立的真理观。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从对真理的“元”和真理本性的分析中,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的对立,即是列宁指出的关于“有无客观真理”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对立;二、分析了我国的“真理多元论”与西欧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主张的“真理是多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三、对“真理多元论”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了剖析和评判,指出他们是由否定客观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客观性;由否定绝对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绝对性,从而使自己置于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完全对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但是,他的许多光辉著作却广泛地涉及了不少重要的美学问题。尤其是在他的文艺观中,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很值得认真探讨。一美是文艺的本质属性之一,或者说文艺作为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特性,这是毛泽东文艺观中一贯而明确的审美思想。文艺的本质或特性,是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文艺理论界普通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又是不够的。毛泽东同志并不把文艺看作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十分强调文艺的审美特性,强调文艺的“美”。  相似文献   

19.
论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与吕正操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吕正操同志《评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文(载《人民日报》1979年4月12日),批判林彪、“四人帮”颠倒文艺和生活的关系,炮制“瞒和骗”的阴谋文艺,破坏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这个批判当然是对的。我们是赞同的。但他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学原则,说成是林彪、“四人帮”的发明和主张,却是不符合事实的。他认为文艺只能来源和从属于生活,决不能高于生活,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吕文表示希望和大家商榷,我们不揣冒昧,坦率地谈出自己的浅陋之见,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郑重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是否还存在这个问题呢?自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作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个问题是彻底地解决了。但是,对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特别是文学青年,是否都明确了文艺方向,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解决了这个问题?恐怕未必。前几年,有些文章直接地反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论点,有些人公开地主张“玩文学”。说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解决了,在有些人身上表现得还很严重。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的教导,对明辨是非,加强社会责任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