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后现代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虽无统一的理论,但大多极力批判现代性,贬低科学与理性的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的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后现代道德虽然已经碎片化,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全盘抛弃道德良知与责任,自由与安全仍然是后现代伦理所要兼顾的两个要素。  相似文献   

2.
俄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索洛维约夫在19世纪80年代和俄国斯拉夫主义者进行了论战.索洛维约夫批评了斯拉夫主义的"俄罗斯文化特殊论"和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他认为,俄罗斯人必须认同欧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极端民族主义只能最终倒向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笔者认为:东方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分享某些世界性的文化成果,要扬弃简单的文化进化论,确立文化进步主义观念,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必须内化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逻辑里才有合理性.这就是索洛维约夫和斯拉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迟有明 《探求》2002,(Z1):28
一、列宁在批判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基础上阐明了具体真理观列宁的真理观是在对俄国马赫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阐明的。马赫主义是俄国修正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据 ,在真理观上宣扬的是相对主义 ,企图用以证明任何诡辩、任何无原则的立场都是正确的 ,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波格丹诺夫。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 ,集中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列宁在批判中指出 :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 ,完全否定了真理包括的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在列宁看来 ,要唯物主义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那就必然承认客观真理。与此同时 ,…  相似文献   

4.
"实用主义真理观"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之沧 《求是学刊》2004,31(3):25-30
实用主义真理观作为对实证论、自明论、逻辑论、约定论、符合论等真理论的超越,并不是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相反,它是非常辩证的,既讲真理的真实性和真理符合论,也突出真理的实践性、有效性;主张理论、实践和效果三位一体;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具有积极探索和创新求实的性质;反对绝对真理,重视理论结合实际;提倡哲学关心人类生活,精心呵护生命,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完整人性;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的方法论;立足时间论、生成论、协同论、身体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撞击语言牢笼,以挫败绝对理性和抽象无用的学院派哲学.  相似文献   

5.
真理的公共性和人民性是历史唯物主义题中当然之义.但我们首先看到,传统哲学真理观本质上是让真理和公共性、人民性相互疏离--一个疏高于另一个,或者一个疏离于另两个.无论如何,从真理的知识论视野到政治哲学视野都彻头彻尾地归依于"意见"与真理、哲人与人民的抽象对立.可以表明,公共性和人民性之相互牵连的关系也是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13,40(1):40-46
批判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构成马克思文化观的一个独特视角。马克思立足于感性实践说明思想观念,批判近代形而上学对一和多、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关系的颠倒,对阶级利益对立的遮蔽。古典政治经济学用"等价交换"遮蔽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论证,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但也指出资本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文化的作用。在当代,西方文化从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走向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它们与形而上学仍有一定的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价值指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西方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们总是怀着某种期待,希望在哲学最主要的一些领域,海德格尔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想.然而,海德格尔所谓真理的本质除了絮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没有给我们任何新鲜的本质.如果说他的真理观在某些方面似乎接近真理,也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多个镜像的暗示.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多元论的问题,其中宗教多元论的问题最为棘手.作为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传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和大卫·格里芬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他们的阐释中,基督教不是排他论的,而是保持宗教真理的开放性.不仅如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宗教多元论还避免了相对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9.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龙 《求是学刊》2008,35(1):21-26
儒家是一种典型的非普遍主义,因为它尽管坚信自己学说是终极真理.但认为这真理与实际生活的变化过程内在相关,依靠健全的文化生态而存活,并且否认任何普遍主义的更高标准的有效性.所以,在当今的文化问交往中.儒家会主张一种真实的对话态度:既不参与任何你死我活的文明冲突,不搞普遍主义的竞赛与对抗.儒家坚持一种"允许中止交往"的对话原则,即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中止可能的和现实进行着的交往.如果它感到这种交往威胁到了它的原初文化生态的话.也就是说,文化间对话必须以保障对话的任何一方的文化独特性、他者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政治民主及其社会实现过程的问题贯穿在卢卡奇的全部作品之中.卢卡奇理论观点的特点是"第三种选择",是对一些错误理解的批判,或是对支配实践的极端看法进行批判,提出并阐述真正的历史方面和理论方面的可供选择的看法.但是这种"第三种选择"并不是两个极端之间的折衷,而是一种在本质上更高级的解决办法,通过这种办法,有可能避免那种直接出现的,相互否定又相互增强的错误选择的强制性途径.这两个错误的极端一方面是斯大林主义,另一方面是为适应资产阶级民主的机制而产生的某些概念的变体."第三种选择"代表  相似文献   

11.
王焱 《社科纵横》2012,(8):61-6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包含着某些精英主义的思想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精英主义的理论支点。精英主义分别继承了在贤人治国思想中的一些思想遗产和能人政治的精髓,又对西方贵族政治文化传统进行了发展,使其在民主政治中获得重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尽管大众政治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贵族政治传统,但精英主义却不断延续这一传统,并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郑红 《学术交流》2008,21(4):5-8
"绝对主义(absolutism)"是指16-18世纪西欧君主制国家中,关于绝对王权、主权和国家理由的学说.这一时期在西方文明的演进史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中世纪到近代的桥梁,西方政治思想的某些方面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作为当时官方的意识形态,绝对主义具有温和折衷的特征,使王权进一步抽象为政治共同体的权力和意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绝对主义思想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理论成果奠定了现代国家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9,(6):34-39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哲学真理观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基础上和社会历史视角下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表达,那么,与之有着"费尔巴哈"这一共同论域和历史语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对作为真理幻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批判。因此,离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真理观。马克思正是在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示中反证真理的真实性内涵。事实真实和价值真实是意识形态真理性的双重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气质和真理性品格正是因这双重规定而彰显。  相似文献   

14.
王正绪  赵茜 《国外社会科学》2022,(1):21-32+195-196
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依赖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试图发现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之间的逻辑链条。这一领域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规范性和目的论性的理论范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使个人从关注物质安全转向关注自我表达,而这一文化变迁增强了民众关注、参与政治的主观动机,推动了政治的发展变化。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对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呈现出显著的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政治学中的以美国和西欧政治制度为标准的“自由民主”规范同构的背景下,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比较民主化研究的一部分。21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突破这样的规范性设置。  相似文献   

15.
真理: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科学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沿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探索范式认为,真理是标志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这不是马克思的探索范式,这样得到的真理观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真理观.马克思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地位,真理就其指称现实的状态和过程而言是指这个日常生活世界,就其指称科学的理论学说而言是指正确、系统、全面把握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1):62-65
新权威主义按其理想模式能在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过程中发挥独特的历史作用,但新权威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如何为民主创造条件、如何制衡政府权力重视不够,未能很好地解决民主化动力问题。新权威主义政府只有和民主政治相结合,受到法治的规范和约束,主动对民众进行民主选举的训练,使政治家和选民养成遵守民主规则的习惯,并在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成功规避政治发展的风险,真正完成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的民主在场性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生命线,因此,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正当性论证.程序主义民主吸收了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的合理部分,解决了公共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两个重大问题,能够达到实现权力与权利契合的目标,表达民主的持续在场.  相似文献   

18.
张雪洽 《社会》2024,(1):61-90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9.
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问题一直是实用主义的核心问题,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人的真理,真理是为人类的生活而确立的。作为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他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一切哲学问题和理论观点,包括对传统真理观的质疑和批判。罗蒂通过否定各种普遍性真理观来坚持一种反真理观的普遍立场,提出了一种通过说服而不是通过强制使真理符合我们的信念,使我们能够应付世界,从而使我们的预测和控制力得到提高的小写的追求真善美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20.
王加丰 《浙江学刊》2022,(5):210-220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后来一直产生重要影响。从高度关注个体及其背景或语境的独特性、人的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角度看,它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潮,因为它推动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西方史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影响了许多学科的发展。从它否定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一面、狂热鼓吹民族主义和崇拜政府的角度看,它主要是德意志的思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者的各种极端思想和相对主义全面显露出来,酿成了所谓的历史主义危机。二战后德国式的历史主义受到批判和改造,它从相对主义后退,有点类似于文化多元主义。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历史主义,虽然主要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但它把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自成一家,对历史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