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多视角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内涵,探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性、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以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初步区分了理论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和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并从经济根源和文化背景两方面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的财税实践和理论问题邓子基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创立100多年。然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根据本国国情建立适当的政治、经济体制,走一...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实践和现实三个角度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矛盾要求共产党人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得好,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脱离本国实际,或者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然招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走自己的路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不从本本出发,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主要是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走自己的路,是建设有申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两个发展趋势 ,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在对外开放中又要坚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应当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继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为促进社会主义全球化做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苏东剧变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南美洲国家寻求以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从而形成世界社会主义的两大亮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查韦斯的“21世纪新社会主义”理论是其中最活跃且影响最广泛的理论创造与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进一步探讨在经济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共同特征,进而提出和谐社会主义是各种模式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与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能教条主义的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只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永葆生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提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和邓小平在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主义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曾遭到同样的挫折。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式的理解,视俄国经验为东方落后国家的普遍真理,都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我国六、七十年代所出现的一系列“左”的错误,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造成这些失误的最根本和带有共同性的原因是没有把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了矫正。  相似文献   

11.
“本质”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要,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系统考察“本质”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历史,不仅有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和自觉性,而且对于理解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再次深化及其建设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根本对立的,更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制度反映的是一定物质生活方式下价值观念的要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统一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基础的,公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运动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和制度而展开的运动,社会主义价值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改革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的政治逻辑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回答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课题,但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无疑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天科学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今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延续、坚持与发展、守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长效机制,弘扬和谐自觉的文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学体系,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突破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空白,使社会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观创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视野,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是 :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比较中说明其必要性和艰巨性、长期性。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经济上从比较谨慎到急于求成 ,政治上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爱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相似文献   

18.
坚持在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备的物质基础,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手段,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时,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发展民主政治,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树立新思维;建立与具体政治行为相结合的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用两种视角(基本特征方面和本质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做出预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重新思考马克思社会主义及其在当代的理论与实践,至少可以得出三点重要启示: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二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三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