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产品扩散研究目前大多数是基于单次采纳行为的研究,而对重复购买行为及其对新产品创新扩散的影响关注不足。通过将产品复杂性视角引入采纳者与非采纳者的动态知识转移过程,建立基于无标度网络结构的三阶段扩散仿真模型来分析重复购买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后发现:第一,重复购买对新产品扩散规模和扩散速度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随重复购买比例的提高而增加|第二,产品复杂性对重复购买与新产品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度起到相反的调节作用|第三,当负面口碑的作用减弱时,重复购买对新产品扩散速度的影响会降低。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放电温度、放电电流及硫酸浓度等因素对铅蓄电池正极活性物质脱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产品扩散是企业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的途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固定电话产品为例,运用Bass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研究耐用消费品在我国不同省市的扩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新产品扩散中创新扩散比模仿扩散的作用更大.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创新扩散和模仿扩散的速度越快;人口流动性越强,模仿扩散的速度越快;教育水平越高,创新扩散的速度越快.在各影响因素中,城市化水平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以手为模型来判断手性碳原子构型的方法和表示,从而简化了使用原子次序规则来对光活性物质的命名。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掌握。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两种计算气体放电的模型——流体模型和PIC模型。利用PIC方法对虚火花放电初始放电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揭示了三个放电阶段电离增长的特点。对不同的气压和阴极孔径下虚阳极的形成时间和传播速度进行了模拟计算。较高的气压和较大的阴极孔径能够加速虚阳极的形成,并加快向空心阴极扩展速度。研究了较高气压和低气压下空心阴极效应在形成虚阳极过程中的作用。在低气压下,空心阴极效应在起始放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得以增长的根本动力,而城镇作为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则是区域经济极化和扩散效应最直接的结果。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城镇得以兴起、发展的动力之所在,因而也是城镇空间发展、演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技术扩散是指技术的时空传播 ,是该项技术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在技术扩散中引进场的概念即技术扩散场 ,将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抽象建立了技术扩散场的三维空间坐标 ,为技术扩散设定了扩散的空间。技术扩散场扩散速度模型 ,描述了技术扩散场处于时变场状态时技术扩散的扩散速度和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柠檬酸为碳掺杂剂,通过高温固相反应于不同煅烧温度(500℃~800℃)下合成LiFePO4/C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表明:通过碳掺杂可有效地提高磷酸铁锂的电性能.在700℃下煅烧所得样品具有最高放电比容量,以0.2C倍率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8.6mAh/g,以2.0C倍率放电,其放电比容量为117.2mAh/g.且该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包含完全极化情形和部分极化情形在内的通用信号杂波噪声比(SCNR)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收发极化状态受约束的极化对比度增强优化(OPCE)的快速方法。该方法证明OPCE问题等价于某类线性代价函数的极值问题,且该类线性代价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求解比OPCE问题的求解容易。从而构建了快速解决OPCE问题的方法。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与基于三步法的全局搜索方法(GSM)相比,该方法仅需要5%的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基于Bass模型的各类技术扩散模型簇并没有有效地刻画采用者收入因素等个人特质的影响,也无法描述消费者中途放弃采用情形下的扩散规律。为此,将离散选择模型引入到创新扩散研究领域,用以研究消费者个人特质对技术扩散进程的影响,并将其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创新扩散混合模型。运用太阳能热水器(SWH)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扩散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发现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SWH的实际扩散状况并且很好地解释了收入水平等个人特质对扩散进程的影响路径。此外,与传统理论不同,研究还发现扩散进程并不与口头交流信息量呈简单的直线相关关系,而是存在着一个临界值,超过该值后,口头交流对扩散进程的影响力将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特性,发展十分迅速。锂离子电池的优异性能与电池的材料选择,材料的制备工艺等密切相关。正极材料LiMn2O4是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但其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商品化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不同正极材料的结构、电化学性能、研究现状,侧重于阐述控制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可逆嵌锂容量和稳定性的嵌锂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动力锂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和投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推动,动力电池迅速成为国内外投资热点。通过对动力锂电池行业状况及技术发展趋势作简单分析,提出了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投资策略,以期为风险投资领域的实践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动力电池作为储能最佳的载体之一,是否具备商业价值成为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国内外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从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以及辅助服务等方面对影响商业价值的成本和收益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引入碳排放政策下的环境收入等指标,系统梳理各成本/收入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对中国首个"金太阳项目"——"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的商业价值模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表明: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其商业价值的提高可以从电池成本、政府补贴以及峰谷价差等多角度来思考。未来随着电池成本下降、额定容量增加、峰谷电价差、国家补贴等因素的变化,中国储能产业中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商业价值将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许多应用都依赖于电池,如果给予足够的闲置时间,电池中的可利用能量能够得到自我补充。为了建立一个可行的能量优化方法,针对电池恢复利用对传感器网络的影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了电池的利用时间通过自我恢复可以获得有效地延长,而且这种作用存在所谓的饱和阈值,也就是说超过阈值的闲置时间的延长基本上不能增强电池恢复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蓄电池多微机测试、数据管理、通讯及监控系统的原理及设计。该系统由1台AT主机和4台51单片机实现集中分散控制、数据采集处理。主机装有五个国家的测试标准库,并设有标准咨询服务项目;测试部分有7条支路组成,1条大电流放电支路,6条寿命测试支路,可完成对起动型、固定型等铅酸电池的测试。系统具有单台自动和手动三级操作功能,且具有测试数据的记录、存储、显示打印等功能。另外,系统还设有故障诊断功能,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抗扰能力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补贴退坡和双积分等重要政策接连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时代。2017年,私人购买量大幅上升到41%,汽车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上升,三元电池装机占比显著增加到44%,车桩比有所下降。双积分政策在2017年正式出台,加上国家和地方补贴的进一步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从政策驱动过渡为市场驱动阶段。但私人消费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面临挑战。双积分和补贴退坡等重要政策实施后,中国汽车行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从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来看,燃料电池汽车及电动汽车智能化融合发展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十五”到“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20年来中国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产业总体概况、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充电基础设施以及燃料电池产业等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方面都培育出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龙头企业,电动汽车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风险,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水平具有一定差距;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提升现有电池的能量密度,超前部署新型动力电池的研发,并优化电动汽车发展的相关激励政策,制定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残值评估、梯次利用及回收等相关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建立电动汽车推广与交通体系建设、能源体系升级以及出行结构优化等多领域融合互动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目前常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概况 ,具体阐述了不同负极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制备、处理方法 ,通过对材料的充放电特性、电容量 ,可逆性及结构特征的比较 ,从而对不同负极材料作出一定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许多嵌入式系统依靠单电池供电。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松弛任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电池剩余电能设计了相应的实时调度算法来防止在任务运行过程中耗尽不可充电电源的电能所引起的失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及时地根据剩余电池电能来调整任务周期,使之能够在使命时间内正确完成计算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池电能对使命时间的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蓄电池测试装置主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出水冷散热及强迫风冷散热器;并对两种散热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