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作家,但伟大的作家都超越他的时代.被誉为“英诗之父”的十四世纪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凭借其卓越的诗歌艺术成就,开创了英语诗歌传统.《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晚年创作的一部艺术构思精湛,思想内涵丰富的经典诗作.诗人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中世纪多重框架叙述,让不同的叙述人讲述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故事,使作品成为一个多重思想交织的有机艺术整体,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的叙事艺术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中世纪文学研究的典范,也有助于探究英语诗歌创作的源流并深刻领悟早期英格兰社会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
屈平 《殷都学刊》2008,29(2):107-112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中世纪(1066—1485)英国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巨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现实主义。长期以来,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导性和当然性等特点,致使论者对该时期模式化的现实主义关注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具体文本的研究及对其价值、意义的探讨。本文试图分析《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现实主义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该时期的现实主义及该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简·爱和《谢利》中的谢利,这四位女性形象是英国文学中女性争取妇女主体地位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四位女性人物所表达出的女性意识,我们可以看出在英国文学中,女性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经历了觉醒、抗争和确立三个阶段。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妇女要摆脱他者的地位,摆脱受压迫的地位,除了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赢得自己在婚姻爱情上的自由外,更应该关注女性本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女性只有作为第一位的、独立自在的人来表现,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妇女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确立妇女的文化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将经济研究视为一种故事编造是研究方法上的严重蜕化,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揭示事物本质和作用机理。当然,故事编造式研究倾向之所以会在欧美经济学界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功利学风。不过,国内显然面临着与欧美诸国不同的社会经济问题,但强盛功利主义风气却使得这种故事编造式研究倾向依然甚至更加流行。  相似文献   

5.
邓大情 《船山学刊》2009,(2):169-172
朱买臣故事以其生动的故事性及丰富的文化含蕴,深受后世喜爱。在戏曲小说中一再对它进行改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一故事在不同时代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吴铮强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15-121,159
本文从地域关系的视角分析《夷坚志》温州故事中伦理观念与地域秩序的对应关系。简单地讲,温州本地社会中流传着报应故事,官场上流传着鬼怪故事,科场上流传着梦占命定的故事。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本地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报应观念是熟人社会构建道德秩序的重要方式;士大夫的游宦或者科举士人的游学生活是一个不断遭遇陌生环境的过程,鬼怪故事是宣泄恐惧情绪的途径;科举梦占故事则体现科举士人超地域的社会关系。此外,温州故事中还出现了两则自述故事,表现待阙者乡居时苦闷、紧张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王燕萍 《理论界》2005,(4):65-65
故事真正进入组织研究者的视野是近来的事.本文对组织故事、故事述说研究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作了介绍,其中伯杰(DayidBoje)和鲍希(Mary Boyce)位学者的研究个案被引介.社会建构主义的立场着重关注组织是如何由故事建构的,故事与组织现实如何相关.文章最后对组织研究的叙事取向作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黄浩 《北方论丛》2005,(4):35-38
由于独特的地理文化因素和历史文化原因,关东在民间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傻子现象".在关东民间广泛流传的傻子故事,就是这一独特文化的具体表现.除了近亲相婚的原因外,关东文化传统中对老实人品的崇尚,也是傻子故事流行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樊晓君 《理论界》2014,(1):132-134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当代戏剧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其著名戏剧《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婴儿游戏》等均以戏中戏的结构蕴含着杀子的故事片段。以往国内学者鲜有关注阿尔比戏剧中的杀子故事,本文拟通过探讨杀子故事与阿尔比自身成长经历的关系、与西方神话传说中杀子故事的联系,解读阿尔比戏剧中的杀子故事的内涵和意义。本文结论:1.杀子故事是阿尔比戏剧创作的技巧之一,也是对荒诞派艺术手法的运用。2.杀子故事的社会意义在于揭示社会伦理的沦丧,价值观的混乱颠倒。3.杀子故事的哲理意义在于揭示现代社会人性的衰退,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的内容从《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生发而来,其故事发生地本来在阳谷县,但《金瓶梅》却将故事发生地移到了清河县。小说表面上写宋朝时事,实际上描写的是明中叶的社会现实。清河县在明代与东平府并不相属,但小说又让清河县隶属于东平府,并将临清放在一条线上。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故事尽量靠近运河,因为故事只有在运河一带展开,才能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便于展现当地的社会风貌,也更符合刻画人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钟焓 《西域研究》2007,12(3):98-105
本文通过对16世纪初期前后,一位中亚穆斯林的来华旅行记中两处传说内容的分析考释,指出了它们的原型是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项橐故事和槃瓠传说,文中还揭示出该行记中对中国鬼神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明代社会中所流行的五通神信仰。这一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该行记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上述传说故事与民间信仰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杜芳 《学术探索》2014,(7):98-101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仅被视为叙事策略,亦表现出卡波特对美国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丰富的内蕴。这不失为卡波特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媒介逻辑及其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视法制节目走故事化叙事的路线有着自身特定的媒介逻辑。故事化叙事在为电视法制节目赢得广泛社会认可,赚得较高收视率,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果。平衡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事中的眼球效应与教化职能,纠正其间的不良偏向,在确保法制节目可视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维护其特有的严肃性本质,显得应时而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自明清以来民间流传着大量塾师故事。从故事形态上看 ,塾师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核心内容 ,而在思想情感上 ,却又流露出褒贬不一的倾向。中国封建社会私学体制对于民间塾师故事形态起着深刻的影响。科举制下塾师人格的两重性和社会意识形态中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导致了民间对于塾师评价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吴文昶的新故事道路,大约已历三十余年。其间虽不无曲折和艰辛,然而在他持之以恒的垦植与耕耘下,还是获得较多的成功和光荣。 随着他故事活动的频繁开展,故事创作的日益发展,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不仅他本人被誉为“故事大王”,而且他所在的桐庐县,也成为闻名避迩的“故事之乡”。 正是因为有吴文昶这样的土生土长的故事家和备受欢迎的故事文学作家,才使新故事在社会主义的艺苑中赢得一席之地,并且成为令人瞩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探讨了李岩问题出现在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社会心理背景,并阐述了对李岩故事起源进行研究对于了解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深刻意义。文中对一些常见的关于李岩的传说表示了不同意见,还指出一个出生于山东莱阳的名叫李岩的明朝地方官与李岩故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宝物故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具有神奇功能的宝物为核心展开情节,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叙事型范。而无论从产生的文化语境还是构思方面,中国近代幻想小说中的宝物想象都可被视为传统宝物故事在新时代的一种变异延续。在其新变与复旧之间,正凸显出了当世较为普遍和典型的社会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19.
中国蛇郎故事在社会历史的流传演变中具有了中华文化鲜明的特色。其中围绕蛇郎进行争斗的"善恶"两姐妹形象鲜明。笔者用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挖掘出在姐妹争斗中流露的女性意识,并对该类型故事折射出的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文化内涵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高旭国 《兰州学刊》2010,(10):154-156
《创业史》从问世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被当做"政治故事"、"历史故事"、"社会故事"来阅读的。"生活故事"的视角,可以作为重寻和复活当代批评中久已迷失的文学评价的策略和途径,改变对《创业史》乃至产生于《创业史》时代的一大批文本的阅读方式,使之回归文学的本性和本位,获得文学的"解放"和"新生"。《创业史》中的"生活故事"由两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名曰"创业史"、实为"贫困史",二是虽为"贫困史"、但更是"抗争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