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国军 《兰州学刊》2007,2(3):197-200
语义因素在语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语法分析中不可能完全离开语义.在探讨汉语句法中的语义问题时,朱德熙等先后使用过"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高层次的语义关系"和"低层次语义关系","语法意义"和"语义关系"等几组与句法中的语义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大致对应,有的差别较大,研究者往往不察,在使用中存在不小的混乱,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这几组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3.
句法和语义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作为人脑的内在机制,句法模块和语义模块也可能相互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口语中出现的虚拟语气句法和语义错误的分析来研究句法模块和语义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虚拟语气的句法模块的作用明显大于语义模块的作用。根据这个结果,教者与学者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方法来提高英语虚拟语气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去"的语义范畴一直是学界研究争议的热点,其作为趋向动词之解已为人部分人所接受,随着现代口语的发展,其作为介词甚至虚化为叹词的川法也比比皆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相关要素与特征对占汉语与现代汉语"去"的词类语义进行胛读,"去"的多义使其在理解上具有一定模糊性,但本质上有内在家旅相似性,原型成分决定其具体语境下的语义。  相似文献   

5.
词汇分解理论把动词的意义分解为一些基础性的语义要素,为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描述动词语义结构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所提出的语义要素不够准确和完备,同时也缺乏一套比较客观、可靠的分析动词语义结构的操作方法.要吸收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克服其缺陷,就应该结合中国传统语言学分析词义时采用的"纂集"的方法,建立一套新的动词语义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不及物动词带强制性宾语和非强制性宾语的两种不同形式入手,考察了句式中动词和体标记之间的联系、融洽与脱落现象,以及与这些现象有关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词汇及句法层面的错误相当普遍,主要表现在同近义词混淆、搭配不当、中式英语、结构残缺等方面。针对这些错误,笔者提出写作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义场理论,以理论加实例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上下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内,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互译策略,以期实现英汉词汇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均能对等,取得最佳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汉语“除”字句(取排除和加舍两种用法)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提出语义一句法模式,然后讨论“除”字句的基本语义理解途径,通过分析前人总结出的几个规律中的“问题”,发现这些规律虽然具有普遍适应性。但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律,则需要更清楚的阐释,如,注意标志语的一词多义,肯否逻辑关系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词汇和语义能够充分、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语言的载储功能首先是通过词汇显示出来的。因此,在分析和比较蕴涵的英汉民族文化差异时,应从词汇的语义内涵着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穷尽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中语法分析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结构、语义等方面对《金瓶梅词话》中表示"给予"义的"与"构成的句子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较全面地揭示其内在规律。这不仅有助于近代汉语语法面貌的系统描写和解释,而且也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双宾句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时秀娟 《齐鲁学刊》2007,(2):106-109
徐通锵的“字”本位及语义句法论别开生面,它产生于世界语言学研究的语义转向背景之下,立足汉语特点及其研究传统,揭示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指出汉语结构的语义性质,找到了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研究道路,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理论的深入,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对汉语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汉语史上“无”取代“不”,并最终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吗”,与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不”的否定语义强度明显大于“无”,“不VP”远多于“VP不”,而“无”一般不能与“VP”组合成“无VP”。南北朝时期,“乎”、“耶(邪)”等疑问语气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限制了“不”向语气词演变;而入唐以来“乎”“耶(邪)”等明显萎缩,给“无”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述物]状态形容词是语义上与事物相联系的一类状态形容词.状语位置对颜色、密度等语义类和AA、ABB式形式类的[述物]状态形容词具有优先选择性.S1和S2是根据[述物]状态形容词联系的事物所处句法位置的不同划分出的两种句式,S1是[述物]状态形容词做状位的优势句式,S1、S2具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8,29(4):128-135
粘合和组合是两种普遍的语言结构方式,粘合可以是两个直接成分的粘合也可以是两个间接成分的粘合。结构的词汇化必有粘合的前提,结构词汇化的结果是句法词。句法词的两个源结构是粘合式结构和跨短语粘合结构,粘合式结构词汇化结果的前提是由义位组合整合为相应意义领域的一个义位,跨短语粘合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往往伴随着结构形式性质的改变:通常是原动词短语性质向非动词词性演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本文先简述了二语词汇表征和发展模式,此模式明确展示了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和阶段。再从实验方法上对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试图在二语词汇表征实证研究上并且在复制研究上给研究者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杨雪梅 《兰州学刊》2012,(2):219-221
文章首先讨论了汉语词汇语义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在教学中如何分步骤、由简单到复杂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正确的、细密的汉语词汇语义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在此对"是"与"连……都/也"作焦点标记时出现的句法位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同作焦点标记时句法位置大致类似,但也有不同表现,并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解释了两者不能出现的位置的原因。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或词组句法表现会受语义内容制约而出现差异,"句法自足"不代表生成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自始至终都没有忽略对语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