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说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因为在他的笔下,我们太多地看到了诸如那已失去艳丽和芳香的春天(《虚无的滋味》),比极地还要凄冷荒芜的国度(《来自深处的呼喊》),以及腐尸、蛆虫、吸血鬼和无情地噬咬着人类心灵的时间(《大敌》)等这样丑恶的形象。人们又把波德莱尔理解为一个“忧郁”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是“颓废”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中,我们也太多地感受到了他从自己忧郁的理想出发,在痛苦中向上帝哀告以求挣脱虚无,及至企图借酒精来麻醉心灵,但都无法销万古悲愁,最终只得走向死亡的心路历程。 的确,在《恶之花》中,诗人曾这样痛苦地向世人宣告:  相似文献   

2.
勿庸讳言,忧郁作为一种病态情绪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可是,为什么作为审美对象的忧郁却具有永不衰竭的审美价值呢?艾青的诗充满了忧郁情调却又给人一种智的启迪和力的美感呢?我们认为这是由“忧郁”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中国古人虽未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但他们似乎已悟到它的基本特点:忧郁是一种复合情绪。譬如《说文》释曰:“忧,不动也。”“郁,木丛生者”(管子《内业》:“忧郁生疾,疾困  相似文献   

3.
忧郁美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同,它源自西方的美学观。可以说,从19世纪浪漫主义开始,到启迪现代主义的“颓废派”,忧郁美一直是西方艺术家美学追求的对象。他们热衷于忧郁的情调,发现在忧郁的情调中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意味。甚至把忧郁当成一种崇拜的对象,象弥尔顿诗中那位忧郁者一样高声喊到:“贤明圣洁的女神啊,欢迎你/……最神圣的忧郁!”  相似文献   

4.
石评梅作品的悲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1年,沈雁冰说:“现在青年的烦闷,已到了极点。”烦闷根源于对人生、人性、心灵的理性探索与感性感受陷入困境,无法打破障壁,实现突破。现代人的困窘与痛苦使飘泊、骚动的灵魂四处寻觅精神家园。故乡与母亲往往是这种精神家园。许多人在这里获得了心态平衡,得到了休憩。故乡——游子的归宿,甚至浪迹异邦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王独清,在他们阴冷的内心世界中,这也是美的一角,也是痛苦的逋逃薮。象征诗人写都市的忧郁,以丑人诗,而故乡的意象却相当美丽、明朗。故乡也是石评梅魂牵梦绕之所在。散文《归来》以轻松的笔致写骑驴归来见到父母、亲人,颇为喜悦,但故乡经过战争洗劫:“依稀在草香中”“嗅着了血腥,在新冢里看见了战骨”,望着故乡天空的流云,感到自己的世界是“狭的笼”。回到故乡,心境可以平静了么?“追逐着,追逐着,我不能如愿满足的希望。来到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但它究竟是一首“反战诗”,还是一首“赞歌”;其情调是“高昂”、“豪放”的,还是“忧郁”、“感伤”的,历来众说纷纭。现在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说法:一说,“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二说,全诗的情调是“豪放”,而“不是伤感的。”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把王翰归入“高岑诗派”,认为“作者人生观是乐观的”,“情调高昂”。说《凉州词》和王昌龄、王之涣的《出塞》一样,“呈现出无比雄伟的气魄  相似文献   

6.
人类衰老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延缓衰老却是人类能做到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类衰老也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因此抗衰老应从预防衰老即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首先,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养神”,就是把健脑放在首位,这样大脑便可推迟衰老,人就能健康长寿。精神长期烦燥、焦虑、忧郁、苦恼、悲伤、紧张、恐惧等就会导至内分泌紊乱,使重要脏器供血不良,组织受损,各器官就会过早衰老。特别是整日情绪不佳,天长日久,使脑血流量减少,影响大脑皮层功能,使大脑过早老化。因此应胸襟宽广,豁达大度,凡事想得开,不为七情所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国有句名谚“坦坦无忧愁,阎王也不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能活到百岁高龄就是因“气量大”注意了“养神”之道。  相似文献   

7.
孤独     
孤独不是人们的新体验。上帝在为亚当创造夏娃的当晚,就预见到孤独的痛苦。他说,“人感到孤独不是好事”,在这句话和在创造夏娃的行动中,上帝规定了我们的一个强烈需求,即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诸如多恩这样的作者(J.Donne)曾经指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封闭的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感到变得渺小,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艾略特也有力地论述了孤独的可怕,他说:“地狱是孤家寡人,地狱是孤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6,(4)
现代人好像特别喜欢一个词——郁闷。有一天,听见一位中年朋友也大喊郁闷,便问他,你们喊的郁闷是什么情绪呀?他说:直译,就是忧郁、烦闷。我说我可知你底,你其实并不忧郁呀?他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忧郁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装饰了。嘿,太奇怪了!令人忌讳的忧郁竟然成了一种装饰!这词时髦哩!朋友说。他还加了一句:与时俱进呗,跟着年轻人的感觉走。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引来“任务”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历史性的事情都会产生历史的效应。昨天上午,我正在主持召开社科院党组会议,突然,社科院办公室的同志说:“常德有人找!”其时,也恰好一个问题刚研究完,我示意“休息”一下,就出来接待客人。客人自我介绍:“我是常德市党史委的应国斌。”凭着曾有一面之交的历史记忆,我随口笑着说:“你就是研究杜老的那位常德市党史委应国斌主任?”国斌同志有着历史工作者那固有的深沉,对我的微笑接待并没有微笑以报,只是紧接着严肃地说:“我写了一本《杜修经访谈录》,请你写个序言。”这下,我也跟着严…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游戏性”,正是通过游戏,网络大众重塑了感觉结构,使“游戏性情感”成为主导性情感模式。在“网抑云”文化现象中,忧郁感不仅是可分享的,更是可机械复制的,忧郁的书写者通过忧郁文字的复制性生产,实现了对忧郁的超越。在网络爽文中,引发愤怒与制造快感成为一种元叙事层的程序,读者对“爽点”的体验源于这种程序,无关正义。网络虐文的读者在阅读中“自找苦吃”,其阅读体验中的“痛感”是无意义的,是对痛苦的“玩弄”。游戏化是数字化环境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它可能改造网络大众的感觉结构,使之在游戏中形成“不严肃”的共有经验。当网络大众普遍达成了“玩游戏”的共识,就可能形成主体互认的、真正的“情感共同体”。因此,我们应当保卫“游戏场”。  相似文献   

11.
审题如诊病     
故事精讲古时有个叫季梁的人得了病,大哲学家杨朱去看他,对季梁哭泣着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就会好起来。”但季梁的儿子不信,去请了三个医生来给季梁诊病。第一个医生说:“是冷暖失常、虚实失调、阴阳不和、饥饱不均导致的疾病,吃几副药就能好。”季梁听了说:“你走吧,你的医术太普通了。”第二个医生说:“你这病是因为先天不足而长期形成的,恐怕很难用药治好你的病。”季梁听了说:“你是一位好医生。”第三位医生说:“你这病是由于精神忧郁引起的,只要注重修心养性,不用服药也会好的。”季梁听了,称赞他是一位…  相似文献   

12.
国富奢望     
“每年考虑如何花钱是个痛苦的过程,首先不是考虑如何花钱,首先是说哪儿来钱,就痛苦了;来了钱之后怎么分,也是痛苦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说它是够的,都是说是少的。”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接受央视访谈节目时大谈政府官员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一我们终于到了二十世纪的终点站,在这地点我们沉浸于感慨万端的回想中。二十世纪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的繁荣的时代,但是同样不能隐藏种种灾难。不必说两次世界大战,还有多种多样的动乱,例如韩国战争、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非洲各国的内战、中国文革劫难等等。不胜枚举的劫难给人类刻下了深深的创伤,那块伤痕好像化石似的,潜藏在二十世纪那么深厚的地层里,也埋藏在人类那么深沉的心窝里,我们有意无意地触动那段层面时,都显出了人类痛苦的记忆石片。若果我们可以把二十世纪叫做“人类苦难期”,这无妨说“苦难期化石”。高国藩的…  相似文献   

14.
话说唠叨     
“唠叨”与‘唠嗑”、“闲谈”、“磨嘴皮”、“嚼舌头”、“闲磕牙”是相通的。不管怎么理解,也不论含义有何区别,姑且就统称“唠叨”,并由此而说说开来。唠叨是老年人宣泄内心忧郁的一种渠道,是老年人需要倾吐的内在表现,是老年人不甘寂寞的心理反映,也可以说是老年人自身固有的爱好和特点,若认为唠叨是什么毛病,并试图加以纠正,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5.
苦·患·患苦     
“苦”“患”是古今常用的两个多义词。“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说文》:“苦,大苦,苓也。”(据段注本。)其味极苦,故引申为“痛苦”等义。“患”,《说文》:“忧也。”本义是“忧虑”,引申为“祸患”等义。而“痛苦”、“祸患”等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事,因而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苦”“患”在古代曾以同义词的面貌出现,不仅可以互训,《广韵》:“苦,患也。”又:“患,苦也。”而且都具有“厌恨、憎恶”这一古义。它们的这一古义古代常用,今已消亡,今人往往失察,以致造成:一般辞书如新《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漏列了这一义项,新《辞源》“患”下有这一义项,“苦”下亦漏列;今人注释古书,为其常用义所拘,或者不予作注,或者注而有误。现就注释失误的各举一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对象,讨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忧”、“愁”和“忧患意识”等概念的文化内含,及其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相关概念的差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忧郁”(melancholy)是西方文化进入现代历史运动中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和人与宗教的分裂是忧郁产生的两个基本根源;尽管古代中国有这些情感色彩相近于“忧郁”的概念,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化的独特背景,它未具有现代性文化内含的“忧郁”观念。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已为我们所熟知。这个概念从理论上说,究竟科学、全面与否?的确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做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文学艺术,总也不能不触及与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这种提法,也不自赵树理始,西欧有句格言说,文学即是论述“人类无穷尽的疑难问题”的,别林斯基说的也很干脆:“假如艺术作品不是问题或问题的解答,它就会是僵死而毫无  相似文献   

18.
一春秋无义战,连年不断的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痛苦,是难以言喻的。战国时代战争更为剧烈、频繁,破坏性更大,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有的直接死于兵燹,有的忍受着苛酷的刑罚和惨重的剥削,这是各国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带来的后果。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互相杀伐时代,是空前的大动荡时代,也是人民遭遇的史无前例的有如“倒悬”的痛苦时代。“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这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和痛苦的时代,孕育了先秦诸子的光照千古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政治上动乱的时代,也往往是学术上的黄金时代。时代造就了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9.
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范畴内生存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把不同民族的生存条件作为基础以不同的内涵存在。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语言也是如此,“靠山说山,靠水说水”。因此,从事人类文化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进行细心观察、认真调查的前提下,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探讨该民族语言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交流性  相似文献   

20.
论艺术     
本期我们介绍西方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麟论艺术的一篇文章,供参考。卓别麟在“论幽默”一节中说:“人类的行为和人生一样不可解;人生的主题是冲突和痛苦”;认为“幽默是由于我们在表面看来是正常的行为上看出有那一点异样;由于有了幽默,我们就不大受到人事无常的打击。”在“论戏剧写作”一节中,他认为“有了戏剧感,没有内容也能取得效果”。在谈到“表演艺术”时,他认为“表演主要靠的是情感”;“一个伟大演员的基本要素是爱表演中的自己”;等等。显然这些观点在那些鼓吹“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唯情论”的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理论家中间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