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随着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具有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精神的中国工匠涌现了出来。然而培育新时期工匠精神的瓶颈也日益显现,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第一,人们对"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认识尚存在偏差;第二,工业化分工过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第三,理念教育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四条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是做好宣传工作,营造社会氛围;二是加强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建设;三是重新认识新时代工匠群体;四是完善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
提升农民工专业技能与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研究利用2133份农民工调查数据,探索工匠培育方式对其迁移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内部培育方式使农民工更大概率做出回流的决策,而外部培育方式则促使农民工选择永久迁移;工匠能力的获得增加了农民工选择回流的可能,工匠精神的培育则显著提升了农民工选择循环迁移和永久迁移的概率;工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在实证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农民工工匠培育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呼唤"工匠精神"不仅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培育中国工匠既是工会工作的职能要求,又是法定义务,同时在这方面工会还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新时期工会要以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来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对第一批齐鲁工匠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测量结果显示,齐鲁大工匠的批判性思维倾向(CTD)得分明显高于齐鲁工匠,二者的CTD得分又明显高于其他一线技术工人,而一线技术工人的CTD得分高于山东省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可初步验证理论假设,批判性思维是齐鲁工匠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质量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相关因素,批判性思维倾向表现较强的工人更容易在劳动实践中选择创造性劳动,进而创造出创新型的劳动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提高青年一代的劳动兴趣,除了勉励青年勤奋劳动、诚实劳动之外,更重要、也更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创造性劳动对新时代青年的吸引力,而加强批判性思维倾向培育、强化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是提升创造性劳动层次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研究结论为推进齐鲁工匠建设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持,对于工会职工培训和技能竞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创新活动管理、家庭与社会的创新文化建设等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匠精神"教育已成为普遍共识.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从五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存在的困境,并以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为例,从端正思想认识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些许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倡导崇尚职业技能、推崇新时代工匠精神,这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有机地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以便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提升,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此为源头,在分析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技工学校的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出发,以机械类实训课程——钳工实训为着点,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合到钳工实训教学过程中,为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鑫 《劳动世界》2017,(26):33-34
为顺应"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总体目标的新要求,为"155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产业人才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大城崛起,在全市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举办了南充市首届"工匠杯"百万产业工人技能大赛.通过赛技能、赛机构、赛市场,挖掘南充"大国工匠",打造职业蓝领成长摇篮,构筑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发现市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技能教学融入不足、匠心文化建设缺乏抓手等问题.市高职院校应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学和匠心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此,本文提供几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晓东 《劳动世界》2016,(21):22-24
本文针对近来引起广泛关注与倡导的“工匠精神”一词,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和“细、慢、专、精”的实质内涵,从文化和价值观、消费行为、信用制度和法制环境、教育制度和职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孕育工匠精神所需的土壤,并通过中外对比分析了中国为什么缺少工匠精神。最后提出了中国现阶段塑造工匠精神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更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优势、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及文化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劳模精神教育网络载体建设,让劳模精神教育成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劳模精神教育活动吸引力,不断提升劳模精神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粮食安全,为了提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厘清影响的诸多因素。文章从投资主体、培育内容、培育环境、培育方式和培育载体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对云南省洱源县农民的问卷调查验证了模型结果,在理论模型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而提出要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挥工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工会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并强化其法律保障,不仅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与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相对有限之间矛盾的现实需求,也符合《环境保护法》的根本精神,更是实现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其本质是社会自我规制,其根本目的是构建“内生动力型”环境守法机制。为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应采用助推机制,即构建对于用人单位和职工而言激励相容的机制,并由国家为其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AFDC)的支出规模出现大幅增长,非裔单身母亲接受福利援助的程度和范围扩大,但由于族群差异而构建出“他者”概念,使非裔单身母亲在女性群体内部受到阶级制度和种族制度在另外维度上的分裂,形成福利的差异化待遇以及“福利女王”的刻板印象,其面临的社会不平等实际上是性别分层下系统性种族主义的持续存在。AFDC福利政策的发展维持了美国非裔单身母亲基本的温饱,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其贫困问题。政府需要满足其现实性别需求以及战略性别需求,改变非裔单身母亲的社会从属地位,形成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样才能消除她们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有关工人阶层的研究历经了由工运史向其日常生活领域的转向,更加侧重于关注工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建构。在此范式之下,以婚姻策略为切入点,还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工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将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视角相结合,既把“工人带回研究的中心”,又使工人研究更加微观化。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工人无论从择偶到治家,还是从夫妻关系到家庭权力分配,都围绕着传统的婚姻策略展开;大多白手起家,婚姻理性共同体的意味很浓,工人们愿“为国家”而“舍小家”,家风优良,体现出了家庭与国家共同建构的明显特征;男女同工同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性的平等,让女工在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上都有所提升。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和重塑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让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相似文献   

15.
"996"加班现象热议的背后透露出更为深刻的理论问题。这种超长工时制一方面不仅透支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无益于用人单位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严重违反我国相关劳动法律规范,更是赤裸裸地违背良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对整个社会可持续性劳动再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未来生产能力的无限制消耗,严重侵犯和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权利。而人权保障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决定了我们需要从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利,及时扼制各类违法、无序的加班行为。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因为劳动幸福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黄金十五年之作。在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分析,提出了人的发展理论,并辩证地论述了资本与人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在对二者内涵和关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认清其对当下经济发展的启示,规制并利用资本,在“发展资本”和“限制资本”之间寻求张力,在张力中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维持资本与人的关系和谐平衡,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外出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外出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数从2010年的28.86上升至2016年的37.41,整体就业质量有所提升。从衡量就业质量的四个维度来看,2010年至2017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水平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周平均工作时间在波动中小幅下降,但仍高于《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上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出现下降趋势,外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外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率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通过进一步对不同地区(经济带)、不同雇佣身份、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工会和农民工个体四个不同视角出发,提出提升外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的突发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使得部分用人单位陷入劳动合同履行不能。《劳动合同法》对客观情形发生重大变化时劳动合同的解除要件有所规定,但未能就合同履行障碍的严重程度作出差异化处理,无法解决不可抗力造成的劳动纠纷。在明确满足不可抗力援引条件的前提下,应当简化协商前置、预告解除等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性要求,适当宽限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期限。  相似文献   

19.
工时制度历经数百余年的演进过程,从超越人体极限的十几个小时至现代社会适度工作时间的实现,各种权利思想扮演了重要角色。伴随启蒙运动中普遍性权利的觉醒,部分人权思想如平等、自由为后来工时制度演变起到了启蒙作用,启蒙运动后社会权的进一步发展则使劳动者实现了向社会人地位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劳动时间的价值凸显并且劳动时间不断被延长,伴随着劳动者地位的改善及工人阶级权利意识的觉醒,工人发起缩短工时的罢工运动并成为工时制度演变的直接推动力。适度性是工时制度所追求的目标,伴随着各方的博弈,工时演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各方的适度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某企业在其招聘广告中要求劳动者承诺终身服务,涉及服务期规则的适用问题。现行《劳动合同法》存在对劳动者过度保护的倾向性,劳动者约束性条款数量较少。而服务期规则作为用人单位长期留用人才的唯一法律依托,存在着可设定服务期的事项范围过窄、违约金条款不具有应有惩罚性的问题。服务期规则的不健全把企业吸引和培育人才的手段引向异端。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对现行服务期规则进行突破的裁判或未突破现行规则但裁判结果有违诚信原则的情况。针对现状,建议拓宽可设定服务期的事项范围、改进违约金规则使其具有惩罚性来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上的合理利益,同时规定最长服务期限来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劳资双方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