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厘清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结果的生态逻辑,以个人发展、文化进步、乡风文明建设为表征的文化逻辑。以深耕时代价值、发挥适应性价值、外溢精神价值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价值系统的构建;以凝聚发展新合力、促进创新新模式、构建人才新结构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态;以促进城乡文化联结、认准城乡生活诉求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3.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设立农民丰收节,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是对农业社会人们形成的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和再造,有利于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满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新农村的建设。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对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乡村振兴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立足新时代乡村实际发展境况,厘清乡土文化传承内涵,探索文化凝心聚力之道,对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伦理学视角,探究乡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方法,应从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整体视野出发对此加以审视.具体而言,需从乡村伦理的主体叙事、乡村伦理的传统认同以及重塑乡村伦理共同体三重维度入手予以系统考量,协同把握乡土文化传承的伦理意蕴和价值路向,其将对我们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语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文化保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村落社区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而村落社区文化组织人才的培育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村社区组织人才的培育必须与村落社区重塑相结合,对村落社区进行组织化再造,让人才培育融入村落社区日常生产生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村落社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才能为整个农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提供坚实的组织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确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是全面建成文明乡风的逻辑起点。从乡风文明建设目标追求的历程看,由于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关照不够,而致乡风不纯,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推进。乡风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传统乡风培育的主要经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等文明乡风形成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内在目标的本质内涵,即把新时代乡风建设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以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为场域、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宗旨的乡村隐性文化场。乡村隐性文化场大致由思想政治育人文化场、经济理念育人文化场和社会交往行为育人文化场构成。  相似文献   

11.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20.
涉农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统筹整合作为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原则的突破与平衡,加之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边界范围,因而属于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现有的政府主导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很大困境,而法治保障模式不仅具有价值必要性,更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在"法治财税"理念的指导下,法治首先必须尊重财税规律、逻辑与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央及各省份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文件规范中与法治财税规范意旨不符的部分进行分析、审核和修正,以尽快建立稳定权威的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法治方略,顺应新时期民生财政的发展要求,并促进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