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具有评价、引导、形塑等功能.通过建立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来引领、推动地方法治政府乃至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地方法治和助推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效途径.2016年年初,合肥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合肥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设定了量化考核指标.该指标体系具有后发优势和鲜明特点,对合肥的法治政府和全面依法治市建设必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指标体系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如:在内容和结构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完善;在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上,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分值在总分中所占比例不高等.下一步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修改、完善,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治题材影视作品反映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描摹兼具正义感与人情味的人物,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然而,在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长期以来“单轨运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亟须以学生为本,将目光聚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文章以电视连续剧《狂飙》中蕴含的法治价值为切入点,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法治剧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探索新时代法治剧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应对国外意识形态渗透、培养高素质法治公民、推进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创新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统领地位,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中充分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义,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知行合一,从而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同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良心法治意味着以常识、常情、常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法制的创建和运行。在常识、常情、常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良心法治是正义之治、民主之治和程序之治。良心法治需要良心教育作为一个主观因素,而良心教育便是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整个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与否。南京高校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去整合自己的文化资源,从观念、制度、组织和行为等不同层面来探寻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推动南京高校法治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8.
无讼边境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实践,是整合了村民自治组织、基层法院、基层行政单位、乡贤力量的乡村法治模式。借鉴该模式的治理经验,处理好判决与调解的关系、增加司法确认以保证调解协议的执行力、建立纠纷逐级处理机制等,有利于健全我国乡村法治。  相似文献   

9.
法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香港和台湾地区学校法治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较快,特色鲜明。从教育内容看,都注重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塑造;从教育过程看,都注重教授与实践的结合,都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从教育渠道看,都注重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都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研究港台地区学校法治教育,对推动大陆地区学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生态农业"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要看到,发展生态农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生态农业基本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生态农业配套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恐怕是最大障碍.加强生态农业法治建设,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的经验,在构建生态农业立法体系、健全生态农业执法管理制度、完善生态农业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这将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历史视角透视中国法治建设,通过回顾中国法制发展历史,将中国法制整体上划分为礼治、封建法制等五个时期,并分析了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古今中外法制发展事件,提出法治的进步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法治建设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中国法治建设因历史惯性和现实问题,仍然任重道远,不可急于求成。中国法治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必须树立国民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培养守法习惯,形成自己的法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不够、教育从业者法治素养偏低和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要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在课程设计方面将法治教育嵌入思想政治、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课程中,以普及法治常识推动法治意识生成;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和校园法律服务的专业化,促成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增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重要载体.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来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着力阐释好民法典基本原则、重要法条和创新亮点,举办民法典专题讲座、法治电影节和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法治文化,组织大学生拍摄民法典微电影和法院旁听民事案件完善大学生法治实践教学内容.民法典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推进,让民法典真正走到大学生身边、走进大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14.
西部基层单位法律人才奇缺,而专门为其培养人才的相关院校的学生却出路堪忧、就业面临困境,多数学生未服务基层法治建设;国家出台很多提升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法科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的措施,学校及老师也都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基层用人单位还是觉得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实践能力不强、社会交往能力差,而实务部门参与人才培养又有许多制约;尤其是法学教育大一统要求,培养模式单一,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同质性,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严重不足,而双语人才培养却缺乏整体规划及长效机制的形成。凡此种种的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困惑,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创新,而各相关方面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法学教育是个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指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立人才队伍,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培育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促进党政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并对淮安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包括法治知识的承载途径和法治人格的培养途径。总要求是实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课程教学方法包括专题讲座法、学生积极参与法、案例剖析法、实践感知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应当成为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主要适用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是非法律职业能力教育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代化和社会转型,少数民族成员当中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现代国家需要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国家在对少数民族价值规范进行提炼以后,还必须转化为现实的治理力量。其中,公民教育是可以依靠的柔性力量,可以将少数民族成员的存在认同冲突降低到最少,并从主体意义来培育现代公民的产生,促进少数民族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与族群身份、公民身份的有机平衡。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强化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问题.为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就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青少年网络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法治观念作为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由来已久。从早期柏拉图标榜哲学王治国,主张依靠统治者的智慧来治国理政,到后来舍弃人治转而高扬法治,再到最后亚里士多德继承衣钵终其一生对于法治精神的不懈追求,我们看到西方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的跨越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程,这对于今天我们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献综述及现状梳理表明现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论及实践尚未具备国际视野。一方面基于国际法治的特殊性,国内层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无法在国际层面自动适用;另一方面出于在国际层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现实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具有拓展其国际视野的必要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拓展国际视野的前提是完善反映国际国内法治连结事项的国内法治;方法是针对国际法治的特殊性作出强调主动参与、形式法治及道德责任的调整;目标是在国际社会中标识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