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英国同一时期的文学巨著,这两部经典小说均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小人物生命的起承转合,分别表现善良人性的回归和主人公对善良人性的坚持。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探析两部作品艺术手法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2.
合上《雾都孤儿》的最后一页,我的身心已倍感疲惫。不错,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莫测的人物性格,我仿佛置身其中,曾经好几次有过窒息的感觉,晕厥的想象,以及迫不及待要跳入其中为主人公辩解的冲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雾都孤儿》的政治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具体分析,展示其愈来愈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原因,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作品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言的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通过及物性系统实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通过主述位结构来体现。本文将从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方面来分析文学语篇《致切斯特菲尔德大人函》,旨在为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典小说《雾都孤儿》和其银幕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影片同原著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从《雾都孤儿》两种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看到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缩影,体会到善与恶两个世界的争夺。两种不同的文本都透露出善与恶这两种力量对主人公的“教育”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双关语board的修辞特点,旨在说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本体,文学是语言艺术,强调重视研究作家的语言特点对深入理解其作品,揭示作品主题或把握其内在精神实质有重大意义。从board双关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味和理解狄更斯这位语言丹青高手的语言魅力和其作品所表达的社会主题。  相似文献   

7.
动物惯用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从概念隐喻角度看,动物惯用语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而且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研究发现汉语动物惯用语具有概念性、系统性、文化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从意义变体这一独特的角度来解读分析语法隐喻,可发现,语法隐喻既具有强调又带有抑制的双重语义特征,同样是人们用来扩展语义,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方式.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隐喻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概念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及其分类,并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常见形式名词化及其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文学作品复译现象的必要性和功能性,同时以《雾都孤儿》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为示例,系统地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复译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应当有的功能和价值,认为复译须是对前面译本的继承、超越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民族空间隐喻之间必然存在着人类体验的共性,同时也必然有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而导致的差异。文章以《红楼梦》及其英译本(Hawkes)为语料,分析"上"的空间隐喻认知,探索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原初动机"是通过对"永恒"的不懈追求,以满足人们对普遍有效的不变规律和原则的需求,而海德格尔的"原初动机"则是还复并增强实际生活原本的动荡不安,以促使人们时刻警醒地为本真存在的决断做好准备.这一贯穿于他们思想始终的根本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必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语言风格,决定了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也必然是根本不同的,决定了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现实生活危机的策略必然是根本不同的,同时也决定了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公开批评必然首先指向后者的原初动机.  相似文献   

14.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而构成的一种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是人们在其自身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通过映射关系而形成的较固定的相关模式即框架,当需要这种映射关系时,人们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形成隐喻.而这种认知框架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脑中形成实体隐喻框架和方位隐喻框架.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角不同,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节点也各不相同,隐喻框架具有凸显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16.
原有的殖民体系解体后,帝国主义改变了以往以武力为手段的殖民策略,改而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话语主导霸权,继续对原来的殖民地国家及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殖民.在此背景下,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中心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在此文化对抗中,翻译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由此引起人们对翻译角色的错误理解,认为翻译是在为殖民者助纣为虐.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在认识到翻译的殖民作用的同时,认识到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为了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生存,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翻译不能被打入冷宫,而应该被赋予时代、历史使命,以全球化为视角,以实现"自我"为目的,用杂合化的策略,发挥翻译的"通天塔"之功,改变中西方文化的不均衡地位,逐渐达到平等、正常交流.  相似文献   

17.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例如 ,Black提出隐喻意义从“互动”而来 ,White认为隐喻有复杂的语言学结构 ,Searle强调隐喻意义总是指说话者的意义 ,Davidson主张隐喻不可能有字面的解释 ,L akoff和 Johnson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是隐喻的 ,Indurkhya则试图说明隐喻本质上是个投射过程。诸种探讨 ,把隐喻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隐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学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隐喻,把隐喻分成共有隐喻和特殊隐喻两大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文化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的同时,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独特手段.人类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及思维的过程都是通过类比实现的.文章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借用"图式理论"分析隐喻的认知模式,以人类思维的概念系统为依据对隐喻进行分类,从五个方面归纳隐喻的语义特征,结合实例分析隐喻认知过程中的语义转移所具有的特点,进而从相似性隐喻和创造相似性隐喻两个方面揭示出隐喻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