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遵循内化与外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两种逻辑方式: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生活化,把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引导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相统一。?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人民生活发展的现实追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把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到了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还彰显了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深切渴望,还是人类勤勉探求的生活理想;"美好生活需要"是"个体异质性与社会共享性的统一",是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就它的现实特性而言,其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然而,欲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一方面应当注重对人们心理内部需求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应依赖外部要素的"衡"向供给与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引导与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高度重视弘扬榜样精神,将之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此有着丰富而系统的论述。习近平榜样学习论述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多元与主流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统一、世界视野与中国立场相统一等鲜明特色:将人民立场和党的建设统一于榜样而践行初心使命;将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信念信仰和传播中华文化统一于彰显文化自信;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续写中国故事统一于汇聚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于它自身内在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次阐明主体的价值诉求,凝聚了现阶段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精神要旨;将"富强"与"和谐、平等、公正"结合在一起,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包含丰富的榜样理论,"性近习远""求仁得仁""见贤思齐"等是《论语》榜样论的人性基础,"道""德""仁""义"是榜样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具备"知""勇""艺""不欲""礼乐"等综合素质的"成人"是榜样的基本标准,君子、贤人、圣人是榜样的人格层次,为政者、为师者、为学者是产出榜样的主要职业群体。《论语》关于榜样的论述对我国当今培育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有深刻的启示:榜样必须是真实、可信、可学的,学习榜样的实践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榜样必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以此为前提追求全面和谐发展;榜样的树立必须考虑来源人群的广泛性,同时重点关注具有鲜明榜样属性的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6.
从"感动中国"的新视角,揭示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核: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论证了"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处历史方位与时代主题、思想渊源与开拓精神及思维基点与指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基于"感动中国"视角下挖掘出的深刻价值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得到检验尺度、参照榜样及路径导向的有益启示,关注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以及加深对社会深层的挖掘和探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指导构建与自我构建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这"脉之门"就是创立者第一次申明的"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相统一这一思想精髓;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之承"则是继承发展者主张的"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与时俱进"的现时代的思想精华.对这一过程的沿革,需要的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层面作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老子"自然"思想的理解有许多偏颇之处。老子之"自然"是对宇宙存在整体状态的理想化抽象,是一个代表自在本体与价值本体相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境界与途径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正因如此,"任其自然"的思想才有了哲学依据。老子创设这一哲学范畴的根本目的,是要摆脱阶级社会中文化的异化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具有追求人类生存的自由解放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轴线是主体性和客体性、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实践.1845年之前,马克思着重探讨了实践的主体性、价值性一面,酝酿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1845年之后,马克思着重探讨了实践的客观性、真理性一面,发现建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因此,以实践为轴线,就可以完整地统一起马克思1845年前后的思想发展和全部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